一、絮絮叨叨
GTD应用过程中,我们在【收集】环节会储存好多任务。今天看叶武斌老师《善用时间》,叶老师强调要将所有的任务都放到【收集篮】里,可能多达1000条。
哦漏,单是想想就头晕。不过也许这是有道理的,很多事只有深入后,才有体验,王安石名段来佐证一下: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王安石
一定要抽时间将所有需要收集之事项放进去,看看会发生什么化学反应。
二、进入主题
今天我要讲的是,时间管理里面的一个重要工具,大家耳熟能详的【番茄工作法】,老生常谈了,算是梳理和科普吧。
如开头所讲,1000条收集事项的话,必然有n多是3分钟解决事项,或者日后3分钟解决事项。当然还有n多是【项目】,需要进一步分解为【任务】。比如我写公共管理论文吧,这个【公共管理论文】就可以做一个项目,要分解为【提纲】【研究设计】【文献阅读】【初稿撰写】等几个具体任务。想要高质量完成这个【项目】呢,必然要高质量完成所分解的任务。细观任务们,每一个都不属于3分钟可以解决的事项,每一个都需要持久的专注力才能完成。这就促使番茄工作法出现的现实矛盾。
番茄工作法是弗朗西斯科●西里洛于1992年创立的一种时间管理方法。选择一个需要持续专注的【任务】,将25分钟(或其他时间间隔)定义为一个番茄单元,开始计时,在这段时间内只集中精力做一件事,中途不允许做任何与【任务】无关的事情;25分钟过后,休息5分钟,收获4个番茄单元后,休息15~30分钟。
番茄工作法设计原理基于以下:
1、脑科学研究表明,大脑连续保持专注的时长是有限的;
2、短暂的休息(5分钟)有利于缓解大脑疲劳和保证专注的总时长(莫比特休息法);
3、持续的专注是完成一些特定工作的必要途径。
三、现实矛盾
保持专注是完成一些工作任务的必要条件,然而好多因素不会让你“得逞”。
以我为例,我在单位综合办工作(相当于办公室),平时工作异常忙碌,撰公文、写讲话、报信息、搞接待、办会议等等,时刻担负着上传下达、协调内外的种种突然工作,事事不敢怠慢、不能延误。但工作任务往往还是冲突矛盾的,比如你正在起草领导讲话(这种工作少则3~5个小时,多则好几天),一会有人来拿通知,一会有人来扣章,一会还有上级电话……怎么破?
四、解决途径
当然是番茄工作法了。番茄工作法三大原则:
1、番茄单元不可分割,要想尽办法、排除万难保证番茄的完整性,否则只能作废;
2、番茄工作法要根据个人实际选择合适的时段和合适的总量;
3、番茄工作法挑剔任务。
原则一的应用:开始番茄工作后,如果接到电话通知,只放入收集篮,并不立即处理;如果有人拿通知,要提前将通知放在方便他人取的位置,保持礼貌的眼神示意;如果有人来找我闲聊,果断拒绝,但绝不要伤和气;如果有人找我来扣章,还是自己扣吧,别出啥岔子……
原则二的应用:如果有些日子(星期一?)或有些时段(星期一的8:30~10:30)绝壁要很忙很乱,就不要在这个时段安排番茄单元;另外晚上7:00~9:00是个极好的番茄时段,可以用来完成未完成的工作,完成你的微信日更等等;在总量方面,我的体会是4个番茄单元最好,总共下来2小时,2小时后可以安排出时间来处理堆积的电话通知、协调事项等。
原则三的应用:除了3分钟任务外,其他不需要专注的任务没有必要采用番茄,比如游玩……另外,在一个任务用不了25分钟情况下,尽量安排2个相似任务进入一个番茄单元,从一个任务跳入另一个任务,大脑是需要“启动预热”的。
从理论上讲,一天的番茄单元数量越多,那么你个人的收获将也越多,持续专注往往能给我们更多惊喜。
将【番茄工作法】原理与自己本身结合,进行深度定制,是这个工具的实践保障。
最后毛爷爷诗句共勉你我:
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毛爷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