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新知识是儿童的天性,但现在却有越来越多的孩子出现了厌学的现象。而且这种情况越来越普遍,这里面有没有什么共性呢?
现在的孩子普遍都会感到来自学校、社会、家长等各方面的压力。比如课程多、作业多、考试多、考试排名、同学之间的竞争、父母及老师的期望、升学考试的压力等等。
那么长时间处于这种压力状态下,孩子们会出现各种不同的表现,比如有的同学在学习上会表现为分心、敷衍、厌烦抱怨、对自己的学业过分苛责,缺乏自信心等;有的同学会出现考前焦虑失眠等有的同学会出现考前焦虑、失眠等;有的同学会在生活上表现为食欲不振、睡眠质量差、容易生病等;还有的同学可能会产生对父母有抵触情绪,或者是经常与父母发生冲突等。
孩子们以上的这一系列的表现,究其最深层的根本原因,都是焦虑情绪惹的祸。
人在消极的时候,思维受到焦虑情绪的影响指向消极的一面,无论是对事情的感受体验,还是评价思维,大脑都会向消极的一方检索知识,进入判断思维的过程,然后引起消极的结论或形成消极的现点。对学习状态、人际关系、心理健康等因素产生消极的增强放大效应,导致恶性循环。
我们用两个著名的条件反射实验来解释这种现象的形成过程。
俄国的生理学家巴甫洛夫,他在给狗喂食的过程中发现,如果每次在给狗喂食前都摇铃铛,那么到后来即使不喂食只摇铃,狗虽然没有东西可以吃,却照样流口水,她从这一点推知,狗经过了连续几次实验的练习的经验后,将铃声响作为进食的信号,因此引发了一听到铃声就会产生流口水的现象。这种现象称为条件反射。
为什么不给狗食物他也流口水呢?因为铃声长期伴随着它吃食物流口水的过程中,所以铃声和口水之间就建立了条件反射。条件是铃声,流口水是反射。
我们可以发现,这种条件反射有三个特点:
第一,它是后天建立起来的,狗不是天生的听到铃声就流口水,而是后天形成的;
第二,这种条件反射形成的过程,本质上是一种学习过程,是大脑通过学习建立起来的条件反射;
第三,一旦这种条件反射形成了,它便会在大脑中自动运行,而且是难以控制的。就像一名生龙活虎的同学,明明知道学好数学很有用,也很想努力的学好数学,只是一到学习数学的情境中,就浑身无力,注意力难以集中起来一样一一这是一个自动实现的过程,是潜意识的,是本人的努力常常会失去的一种现象。
另一个著名的实验更清晰的证明了条件反射的这些特点。
1920年,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行为主义心理学创始人约翰·华生和他的助手罗莎莉·雷纳从一所医院挑选了九个月大的艾伯特进行这项研究。他们让艾伯特坐在房间中间的垫子上,然后把一只小白鼠放在艾伯特的身边,艾伯特对小白鼠产生了兴趣,并用手去触摸它,就在艾伯特刚刚触摸到小白鼠时,华生和雷纳就在他的身后用铁锤敲击铁棒,制造出刺耳的声音,小艾伯特听到巨响后大哭起来,表现出恐惧情绪。该过程重复数次后,再把小白鼠放在艾伯特的面前,没有声音的刺激,但此时艾伯特对小白鼠已经感到非常的害怕,并且哭着想要离开房间,在这个实验里,学习发生了,而且这种恐惧的情绪也迁移到了其他相似的东西上。小艾伯特后来对兔子、毛茸茸的小狗、还有皮大衣等等凡是带毛的东西都产生了恐惧情绪。
这也说明了条件性情绪反射一旦建立,就会不断地增强放大,甚至会迁移到相似的刺激情境中,这也是我们常说的“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原因。
厌学反应实质上是一种条件性情绪反应
我们用这种条件反应的原理来分析下孩子们的学习过程。功课学习活动的本身往往不足以引起孩子们强烈的喜欢或者是不喜欢的情绪,那么是不是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无意间建立了某种条件性的情绪反射,从而使他们变得爱学习或不爱学习呢?
在孩子们学习的时候是有着情绪背景的,要么是在轻松愉悦的情绪背景下学习,要么是在平静的心境状态下学习,要么就是在焦虑、厌烦、恐惧的状态下学习。
在哪种情绪状态下学习,时间长了,就容易与哪种情绪状态建立条件反射,就像狗听到铃声流口水,和小艾伯特看到小白鼠或者带毛的东西都感到恐惧一样,孩子们一想到学习就高兴,或者一想到学习就痛苦,那么压力、厌学等现象也是这样的,喜欢学习或厌烦学习,喜欢某一科或厌烦某一科,也是在某种条件下产生的情绪反应结果。
综上所述,想让孩子从厌学变成热爱学习,我们就要想办法让他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一种轻松、振奋、愉悦的情绪,时间长了,他的学习过程和这种愉悦的情绪就建立起一种条件反射,只要一想到学习他的内心就是轻松而愉悦的,然后形成一种良性循环,久而久之,孩子就会越来越爱学习了!
无戒365极限训练营日更千字 第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