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现象
公司加班免费领大夜宵,刚开始员工都很开心,一段时间后,就开始嫌弃夜宵的这不好、那不好。等疫情期不发了,员工还不适应,情绪波动大,这不是公司的福利吗?为什么会这样呀?
因为员工把这项福利当成是自己“应得的”,就是你给我,我不会感激,你不给我,我就“骂”你。
一个概念:双因素理论
心理学家赫兹伯格在1959年提出了著名的“双因素理论”:保健因素与激励因素,保健因素是公司固定不变的(见图),通常包括环境、福利、公平,和工资等;激励因素,通常是工作带来的成就、认可、责任感等。当保健因素不足的时候,比如工作条件恶劣,员工就会产生不满,工作效率下降;但是,当保健因素增多,员工不一定会增强满足感,要想增强员工的满足感,就必须要依靠激励因素。
赫兹伯格还强调:要想带出一个好的团队,不能仅仅靠保健因素,一定要依赖激励因素,使员工对工作产生正面的情感。
一个运用:如何激励我的员工
你要懂得区分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区分哪些是“应得的”,哪些是“太好了”,善用激励因素,来真正刺激与激励员工。
第一、防止激励因素,变为保健因素。
有一次看到某部门管理者打印员工葡萄图(员工绩效管理工具)数据,我好奇的问他:“你们部门都要求打印出来给员工确认吗”?他说不是,是因为出了“员工关系”问题。我当时就陷入深思,每月绩效表给员工就是确认走形式,深入思考发现激励因素管理失调:像日常的绩效确认、葡萄图、大早会奖品等激励只是“简单粗暴”方式管理,那最终会成为以“保健因素主导、激励因素缺失”状态。
有效管理激励因素,放大员工的“美”。
公司流程制度上做的好与优秀的事迹均进行表扬,把各种小的激励管出活力来:a)每天关注葡萄图与现场观察做得好的事情进行表扬;b)车间、部门月度、季度评选出的优秀个人或奖项进行早会表扬;c)定期做复盘总结,月度绩效中葡萄图、品质系数等数据进行解读,做得好的与有进步的员工给予认可、激励;
做过团队调查,员工对于“小红花点赞激励”很认可(内部管理工具),为什么?它与其他激励不同:一是稀缺,二是看得见拿得着,三是你写的对他工作认可的事迹,就是一种“太好了”的感觉。所以你得认真写,下属还会反复看、卡片长久保留。
第二,一定要给员工即时反馈。
曾经听到某员工抱怨,上级要求写的材料写了一半给他看,领导说下次再看,但过了一周后说方向不对,要重写。给员工的感觉不就等于白做了。所以你安排给员工做的事,完成某阶段后,必须及时给出明确的评价,以免下属做无用功。
我调查某工段多位老员工,问哪个领导管理的好?都说“宋”工,因为她管得细。细在哪呢?就是把员工当亲人,把员工的事当成自己的事一样重要,关心每位员工的兴趣爱好与需求,员工反馈的事,提的建议都一件不落的及时处理、及时回复。而真正能做到这一点的管理者很少,很多时候都不知过了多少天才想起或忘记,所以能做到即时反馈就是一种有效激励。
把即时反馈做到极致的就是“游戏”,就像打怪升级一样,每一小怪都给经验或奖励,而且随机可能“爆”大奖带来“意外之喜”,很吸引人,所以我们需要学“游戏”如何有效激励。
第三,规避“适应性偏见”心理,“多样性“激励。
适应性偏见也可以叫“习以为常”:就是一个人对任何一件事,不管好与坏,有了之后就会习惯。因工资月月发,涨工资后三个月就习惯了,只有短期有效。
南方李锦记有限公司81%~90%的员工敬业度超过了中国最佳雇主75%的平均值,方李锦记管理人员认可员工时,采用的方式较多,可以是过去和员工握一下手、或是说声“谢谢”、或是发封邮件、或是写张便条给员工表示感谢。用得最多的是以手机短信的方式表示祝贺,目的就要给员工一种很好的感觉。
有次培训质检的王工(经理)说,他管理的每一位员工,在过生日的当天会当面送上祝福。这就犹如“意外之喜”,会使员工备受激励。
以上是“稀缺激励的惊喜,带来的幸福感爆棚”,都是让员工增大感知的激励。
激励就是要研究人性、洞察需求,激励方式多种多样,以上三点建议希望能引发你的思考,管理有一句话:就是以一种希望被管理的方式管理下属。
小结:
1、区分保健因素与激励因素,哪些是“理所当然”,哪些是“太好了”;
2、防止激励因素流于形式,建立“表格式”有效管理,定期复盘激励,放大员工的“美”;
3、即时反馈、即时激励;
4、多样性化激励,懂得用“对比幸福感”来规避适应性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