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
“一家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古今,峨眉共比高”。
对于苏家三父子的美誉,流传古今,人们也总是赞不绝口。
可我们忘了,文豪的背后一定有默默付出的“超级英雄”。没有她们,今天我们也不可能赏识到这样一位让我们骄傲的英雄人物。
苏轼传奇的一生离不开他生命中最重要的四个女子——他的母亲和他的三个妻子。
常言道:好女人旺三代。母亲在家庭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母亲的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更是至关重要。
苏轼童年时,母亲在管教孩子时曾读过《后汉书》里的一篇《范滂传》。
范滂,是一位耿介廉明的清官,最后被奸人损害,时年三十三。
他的母亲,在生死关头,不劝儿子屈服退缩,而是激励儿子为了自己的理想,追求高节,死又何惧?
《后汉书》里记载过他们母子诀别的记录:
滂曰:“滂死则祸塞,何敢以罪累君,又令老母流离乎!弟仲博孝敬,足以供养,滂从家父归黄泉,存亡各得其所。惟大人割不可忍之恩,勿增感戚。”
“母曰:汝得今与李、杜齐名,死亦何恨!既有令名,复求寿考,可兼得乎?”
这样的母子拥有如此坦荡的情怀,怎不叫人佩服?
难怪小东坡听了这个故事后,会问母亲:
“母亲,我长大之后若做范滂这样的人,您愿不愿意?”
东坡母亲的回答在情理之外,却也在意料之中。
“你若能做范滂,难道我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吗?”
可见,年幼时,母亲的教育和范滂母子的故事对苏东坡一生的影响有多重要。
我们耳熟能详的“岳母刺字”和“孟母三迁”不也是一样的道理吗?
随后,苏东坡的一生虽在官场上颠沛流离,却在感情上遇到了三位奇女子,给他的人生带来了极大的安慰和希望。
俗话说:一位成功的男人背后,一定有一位贤内助。对苏轼而言,他有三位贤内助。
他的结发妻子——聪慧王弗
四川眉州青神人,才貌双全,知书达礼。16岁嫁给坦率豪爽,倜傥不羁的苏轼(19岁),堪称苏轼的得力助手。
夫妻间亲密无间,十分恩爱。当时苏东坡正处在奋发图强,考取功名的时期。每晚,王弗都陪伴其左右。甚至对他读的书若有遗忘,还能从旁提醒。
难怪苏东坡22岁,年纪轻轻就进士及第。
26岁出任大理评事(掌管刑狱的京官),风翔府签判(辅佐州府掌管文书的官)。苏东坡为人坦率,对人毫无防备之心。每次外出,王弗都会反复叮咛其多加小心,回来后,还细细询问,常用家翁告诫的话提醒他。
每次有客人来,王弗都会躲在屏风后聆听,客人走后在品评,给予东坡建议。这才有了“幕后听言”的故事。
苏东坡佩服妻子的眼力和见识,也乐于听取王弗劝告。夫妻俩更是如漆似胶。
可惜,王弗26岁时突然病逝,苏东坡痛不欲生,追忆和妻子的点滴生活。这才有了脍炙人口的悼亡词——《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江城子》体现了他对十年亡妻的思念之情,也成为文学史上流传千古的悼亡词。更成为他们俩爱情的一段佳话。
第二任妻子——贤慧王闰之(王弗堂妹)
王闰之在王弗逝世第三年嫁给苏轼。她生性温柔,很是崇拜苏轼,处处依着苏轼。他被苏轼称为“贤妻”。
苏轼人生最重要的25年,她陪伴其走过,历经“乌台诗案”,“黄州贬谪”。
他们一起摘野菜,赤脚耕田,她想法子给苏轼解闷。在苏轼宦海浮沉中,与之同甘共苦。
她比苏轼小11岁,21岁嫁给苏轼。却给了苏轼绝对的自由,对王弗的孩子视如己出。
苏轼被贬难免心情烦闷,有时会牵连孩子,她会开导说:“你怎么比孩子还痴,为什么不开心点呢?”随后又将洗涤好的酒杯放到其面前。本是平常的一件事,却能看出王润之蕙质兰心,贤良淑德的一面。
难怪苏轼在《小儿诗》里提到:
“小儿不识愁,起坐牵我衣。我欲嗔小儿,老妻劝儿痴。儿痴君更甚,不乐愁何为?还坐愧此言,洗盏当我前。大胜刘伶妇,区区为酒钱。”
王闰之是属于大智若愚的人,看似一平凡家庭主妇,却面面俱到。育儿之道,夫妻之道,家庭之道都被她处理得井然有序。
这样柔顺贤惠的她,正是苏轼人生动荡时最最强大的贤内助。
25年的陪伴,她仍先于苏轼逝世。
苏轼写下了一篇感天动地的《祭亡妻文》:
“呜呼!妇职既修,母仪甚敦。三子如一,爱出于天。从我南行,菽水欣然。汤沐两郡,喜不见颜。我曰归哉,行返丘园。曾不少须,弃我而先!孰迎我门,孰馈我田。已矣奈何,泪尽目干。旅殡国门,我少实恩。惟有同穴,尚蹈此言,呜呼哀哉!”
那个在家门口等“我”归来的人已不在;那个到田地里给“我”送饭的人已不在;那个会给“我”端酒解闷的人已不在。
“惟有同穴”,苏轼如自己所言,死后和王闰之同穴而葬。
王闰之如春风般给了苏轼家的温暖,温馨。
贤妻如此,让苏轼在这痛苦的人生中能够不被打倒,让我们今天能够见识到这样一位豁达,坦然的苏轼。怎能说不是王闰之的功劳呢?
第三任侍妾——聪敏王朝云
王朝云小苏轼26岁,却被苏轼称为“红颜知己”。
她一生向佛,颇有悟性和灵性。能歌善舞,是与苏轼心灵最契合的一位女子。
苏轼年近花甲被贬惠州时,生活十分清苦。身边侍妾陆续散去,王朝云却始终如一,甘愿与之共患难。粗布麻衣,悉心照顾苏轼的生活起居。
王朝云是最了解苏轼内心的人。别人都认为苏轼肚里装的是文章,见识。她却说苏轼肚里装的是“不合时宜”。这恰恰验证了苏轼眼中的“红颜知己”。
每当唱起苏轼写的《蝶恋花》,想到苏轼命运的坎坷,她便哭泣,伤感。
她给心灵痛苦的苏轼带来了极大的力量和希望。让苏轼在晚年不至于太过凄苦。
可惜,年仅三十四岁的她因为疾病又先于苏轼病逝。为了追忆她,苏轼撰写的楹联这样说到:
“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
三位奇女子的故事说不完,道不尽。苏轼成就了她们一生。而她们,也成就了苏轼一生。
恩爱夫妻,患难夫妻,心灵夫妻。她们三人用自己的智慧陪伴苏轼走过人生每一个重要阶段。
没有她们,我们见识不到豁达,淡然的苏轼。
她们,是英雄身后的英雄!值得我们敬佩与学习!
(写起来断断续续,资料零散,可能存在错误,图片也找不到非常合适的,能对号入座。望有喜爱东坡者指点一二,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