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
——余华
《活着》讲述了一个人和他的命运之间的友情,这是最为感人的友情,他们互相感激,同时互相仇恨,他们谁也无法抛弃对方,同时谁也没有理由抱怨对方。《活着》讲述了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难,就像千钧一发,让一根头发去承受三万斤的重量,它没有断。《活着》讲述了眼泪的丰富和宽广,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讲述了人是为了活着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余华
福贵内心有一种力量, 活着的力量。开始是为了一家老小而活。不再是少爷而是农民的他过着苦生活。原先离他而去的家珍带着他的儿子回来了, 他却因替母亲拿药而被抓壮丁, 这时他是为了家里的妻子儿女们而活着。
后来有庆因为输血过多死了, 家珍病也重了, 他又盼着凤霞能寻个人家。 凤霞命太苦了,先是哑了,常被人欺负 ,农家活许多都由她来做,好不容易才找到一个歪脑袋的女婿二喜。不久凤霞又有了孩子,凤霞却因为生孩子死掉了。幸福再一次破碎。
3个月后家珍病死了,福贵埋掉了自己的一双儿女和妻子。本以为小说到此就可以打住了,因为还有二喜和苦根为伴。作者再一次将福贵最后希望打破了。二喜死了,唯一的孙子也因为自己的疏忽而死, 只剩他自己。将家人一个个的埋掉,自己又有谁来安葬呢?只有一头老牛与自己相伴。富贵与你要消失在黄昏留下2个落寞的影子, 看完后心里悲凉悲凉的。
小说悲喜交加的写法符合中国的读者群。虽然结局是悲凉的,这样却更有震撼力。贾珍回家 一喜, 福贵自己从战场上活着回来是一喜, 凤霞嫁人并有小孩又是一喜。 但更多的是悲伤的,家庭中的四代人一个个离他而去。
小说中叙述是冷静的, 幸福的时刻很短暂 大多都是悲伤,能够过一天开心的日子就过一天啊。说不定有一天一些让自己始料不及的事来临,自己就再无法开心了。人总是要寻求开心才是好的。我在幸福里平凡的幸福里并珍惜着,在追寻更为幸福的生活状态修身即修心才能够达到。
这种漏斗式的死亡结构类似于余华的另一篇短篇小说 《现实一种》,山岗、山峰兄弟两家 先是各自的儿子死,再是山岗、山峰死,本是亲兄弟表现出来的是另一种冷酷,连小孩子也不例外。似乎人与人之间的血缘所维系的亲情在这一种现实中存在着。带有一种血腥的残酷, 作者本身的叙述不带任何自我色彩。《活着》遵循余华一贯的不带任何作者主观情感来叙述。通过主人公自我本身来讲述自己的人生故事, 这样会更具写实性, 也在叙述中少有局限性。我作为彩民哥的城里人, 只是叙述故事的引子而已。老年福贵向别人清楚的讲述自己的经历, 内心一定是五味杂陈, 带着点黑色幽默却处处催人泪下。
这书是两次读完的, 因为太过于悲伤曾止不住的掉眼泪。人的命运是不可捉摸的, 有许多人为了名利而活着, 而文本中的主人公本身只为活着而活着。这也是一种特殊的生命状态, 一种坚韧但又存在的生命力, 当我们的朋友、爱人、亲人离我们而去, 我们应该选择什么?生还是死?亦或是处于生死之间不管世事。是打垮死亡而选择一种实现自我的生存方式呢?
福贵家人的命运是命运本身的悲剧而不关乎历史,每个历史时期都会有许多令人悲伤的命运悲剧。个人觉得这跟中国近代70.80年代的特殊时期没有太多的必然联系。张艺谋导演的电影《活着》倾向很明显,批判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和文化大革命。故事结局是暖色调,这一点我不是很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