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姆森认为,后现代主义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20世纪60年代发生的巨变。原来假定的真理遭到质疑,人们越来越多的体验着“攻击性的”生活方式和世界观。
吉特林宣称,对于普遍性的探求已经被抛弃,普遍性不但被解构,并且还被看成是多余的。人们越来越关注于差异、多样性、与权利并行的边缘化以及特权。
莫拉德认为后现代主义虽然处于幼年时期,但是它对很多领域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对于当代科学思维的影响,对于视觉和表演性文学、文学作品、宗教研究、文化研究等的影响,当然还有对哲学的影响。尽管它最初的哲学基础来源于法国哲学家,但也有一些美国人为后现代主义做出了贡献,如罗蒂、舒拉格等。
现代主义主张强调普遍性,而后现代主义则主张打破这种旧的看法,反对宣称具有客观确定性存在,因为这种确定性试图结束讨论和争辩。后现代主义提出质疑最多的就是现代主义关于欧洲中心的元叙事和用普遍理性结构去判断好与坏、真与假、美与丑的观点。后现代主义者抵触将他们视为一个思想学派,他们不喜欢涵盖一切叙事并且那些认同后现代观点的哲学家认为不存在能够统领一切哲学观点的信条。后现代的观点主要是,没有单一的文化传统和思维方式可以作为元叙事,也没有普遍的声音可以概括全部人类经验。
尽管后现代主义最主要的根源在于西方马克思的批判理论传统。但是多样性仍然是后现代主义教育哲学的一大特征。
后现代主义者认为,人们不应该将课程看作不连贯的学科和科目,而是应该把他们看做能够引起集体行动的主题。包括权利、历史、个人认同和群体认同、文化政治学和社会批判。他们将教育内容和过程同民主社会的规则联系在一起。这种课程从内部出发进行组织,是从具体的个人身份、历史和学生的普遍经历向外扩展到更加抽象的文化、历史和政治意义。
后现代主义者反对主流叙事,他们赞赏边缘人群的叙事。他们认为对生活在社会边缘的人们进行研究是有价值的,这种研究不仅能够对历史和文化有所贡献,而且边缘人群的叙事内容能够被纳入到教育情境和课程范围当中来,这些都可以帮助学生理解那些常常影响个人和社会福祉的社会分层。另外后现代主义者藐视所谓的知识精英,因为这些所谓的知识精英们把自己凌驾于历史之上,并为其他人决定“什么是正确的”。所以后现代主义者提倡将多种声音引入课程之中,包括边缘叙事。后现代主义者想将多样化的叙事囊括到课程之中,以此来启迪和解放人们,使人们释放出更多的可能性。
后现代教育观认为教师是改革性的知识分子,他的重要作用是帮助学生为他们的未来承担起个人的和社会的责任,教师应帮助学生形成自身的认同以及历史地位感。学生需要超越对所获取的知识的简单转化,从而成为一个关注未来发展方向的社会活动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