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最可怕的一点便在于,它终究会稀释一切,怨恨也好,叛逆也罢,都会随着时间的漩涡而消逝在记忆的深处。在以后的日子里,它们或许会被重新打捞,只是到了那时候,我们是不是还能够清楚得记起自己今天的样子和那些我们曾经称之为“疯狂”的青春……
最不知天高地厚的年纪
一个十几岁的年纪,我们迫不及待地想要丢掉稚嫩,想要去表达自我。就如同三毛所说得那样,“好像是刚刚由一重重的浓雾中升上来,眼前一片大好江山,却不敢快步奔去,只怕那是海市蜃楼。好似在这样的年纪,不是自大便是自卑,面对展现在这一阶段的人与事,新鲜中透着摸不着边际的迷茫和胆怯。毕竟,我们都太认同自己的那份‘是否被认同’。”于是,从那个时候开始,不知天高地厚的我们,就开始了与这个世界的战争。
我们想放肆地追逐自己的个性,可是却在无意之中却伤害到了别人。曾经认识这样的一个男孩,他很高很瘦,性格很开朗,就好像永远有阳光洒在他身上一样。但是,在他的目光里,总是透露着些什么,让人捉摸不透。后来,他因为一些事情和班主任狠狠地吵了一架。他回到教室时,我们正在上课。他一面收拾东西,一面极其不满地用力撕着书。很自然地,他就和当时的任课老师吵了起来,甚至还和老师动起了手。最后,那个男孩离开了学校,再也没有回来过。曾经的我们,满身是刺,我们迫不及待地想要和这个世界来一场较量,一决高下。可是,到头来,浑身是刺的我们,不但刺痛了别人,同样也刺痛了我们自己。我们原本不想去伤害任何人,可是我们的叛逆和愤怒,却在无形之中伤害了那些我们在乎的和在乎我们的人。难以置信,我们竟然对着那些深爱我们的人,说出世间最冰冷的话,然后扔给他们一张写满了愤怒与不满的脸。难道,这就是我们所要追逐的个性?
我承认,我不曾历经沧桑
很喜欢蒋方舟的那本《我承认,我不曾历经沧桑》,总觉得在这本书里,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找得到自己的影子。9岁就出版自己的第一本书,作为人们口中的 “天才作家”,蒋方舟的成长向来备受关注。然而,在这本书里,我们却看到了大众视线以外的蒋方舟。
从她的文字里,我们可以感受到她文静外表之下难以隐藏的叛逆。因为性格孤僻,很难融入集体当中,自然就成为了同学们眼中那个“很难相处的人”。所以,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她一直都是一个人形单影只地独来独往。她喜欢暗自和周围的一切斗争,即使不被人理解。在书里,她提到了自己高三时的一段生活。当看到她凌晨三点钟还在背书时,我颇为震惊。她的确在和周围的一切斗争,从未停止。就像她所说的那样,“记录本身,已是反抗。”然而,她将这种反抗化为了激励自己不断向前的动力。所以,27岁的她能够成为杂志的副主编,并非是偶然。
我们每个人都在和世界对抗,我们都曾经有过要改变世界的豪言壮语,所以我们不愿意轻易地停止斗争,然后缴械投降。可是,有的人,却因此走向了黑暗的深渊,无法自拔;而有的人,却带着这样一份改变世界的雄心与不被世界改变的决心越走越远。可能,有的时候,真的是我们用错了方法。
愿你终与这世界和解
在一次采访中,韩寒对着镜头谈起自己的过去时,他这样说道:“当年退学是一件很失败的事情。”加上韩寒这几年所做的一些转变,于是很多人都认为韩寒变了,他再也不是曾经那个怼天怼地,畅所欲言而不计后果的韩寒了。仿佛在大家的期待里,他就应该永远都是那个桀骜不驯的少年,一个人站在时代的风口浪尖,和整个世界对抗。其实,韩寒并没有改变,他依然是那个曾经的韩寒。他只不过是行为处事更加成熟了,仅此而已。他只是在而立之年后,重新开始审视自己的过往,也开始慢慢与这个世界和解了。
余秋雨曾经写下过这样的一段话,“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声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喧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需声张的厚实,一种能够看得很远却并不陡峭的高度。”韩寒从未改变过什么,他依然是曾经的那个少年,只是他变得更加成熟,学会了与世界握手言和,学会了用更加迂回的方式与世界交流。
曾经的我们,因为太过年轻,所以在那个最不知天高地厚的年纪里无所畏惧,总是想着要和这个世界好好较量一场,分个输赢。于是那些叛逆和不理智,成为了我们宣战的唯一方式。可是,我们总不能一辈子都叛逆啊!有一天,我们都会慢慢学着去成长,变得更加成熟,成为那个期待中的更好的自己。只愿,到了那时,你我都不再执着于这场战役的输赢,可以心平气和地与这世界握手言和。然后,对着昔日的自己,不留遗憾地说一声: “嗨,好久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