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老物件
第一回:二八车
爸爸在阀门厂上班,从下乡回城进工厂一直算到2005年病倒,中间三十几年一直没有换过单位。这跟现在我的可大不一样,那时候的人不像现在的年轻人心眼活,无论厂子好坏,哪怕到90年代成批的停产歇业个几年十几年也有很多人不会选择离开,颇有点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意味。截至目前,我最短的一份工作只干了2个月,打零工不算。阀门厂在城市的东南角,那是开封传统的工业区,建国初期开封还是河南的省会,很多省内第一个品牌均出自这里,不过后来随着省会变更到郑州,大量的人才和项目被随之带走,给开封留下的便是各种半死不活、无人问津的鸡肋工厂。从那时起,开封的工业就不怎么景气,到现在也是。不过也好,现在的开封走旅游城市的路线,且不管他给当地人带来了多少实惠,起码出门不远便是各种景区,早晚遛弯跑步,感觉比西边临近的省城要惬意得多。
阀门厂当年在开封算是相当好的单位,光厂附近的生活区就有老大一片,那时候一个大厂可以有上万人,现如今我经历的大型公司最多也只有千把号人。当年爸爸最大的愿望就是能住进工厂生活区,如果那样,他就不用每天骑车一个小时从城北到城南上班了,最后没想到这一骑就骑了几十年。自行车作为当年重要的交通工具,记录了一段颇为壮观的历史时期,记得小时候还有个专门拍中国人骑自行车的纪录片,看着那镜头中那熙熙攘攘的人群,真的觉得中国能被称为自行车王国一点都不为过。现如今自行车不再承担起主要交通工具的担子,且不论满大街呗儿吧乱叫的汽车,出门买个菜赖好也得是个电动车,自行车逐渐成为了健身人群的宠爱,而且款式、材料也越发讲究起来。看似掂在手中不算重,结构也不复杂的自行车,价钱丝毫不比旁边敦实的如同摩托车一般的电动自行车便宜,怎么看怎么觉得自行车是有钱人才能玩得起的。可当年却不是这个样子,那时候自行车主要有两种款式,即二八和二六的,至于这两种是按什么标准划分的,我也不清楚,反正从外观上看就是典型的一个大一个小呗。说起二六车,貌似进入生活的时间还稍晚一些,毕竟是后来很多女性嫌弃二八车太大不好骑,关键是到路口不方便一条腿站着等红灯,至于二八车,我敢肯定至少是解放前就已经发明并广泛应用于生活的。
为什么这么说,有一部电影叫《小兵张嘎》,小时候看了无数次了,以至于熟悉到很多桥段的台词都可以了然于胸,倒背如流。电影里有这么一场戏,八路军的侦查员罗金宝化装成特务混进被鬼子控制的县城去执行任务,他骑得就是一辆二八车,这车给我的印象就是轮子大,同样是蹬一圈,就是比二六车跑的远,而且车座子高,视野开阔,加上车身窄的缘故,钻起胡同来更是毫无压力,是躲避各种机动车和抄近道的利器。父亲就是骑着这么一辆车上下班,虽然多年后换了更加新款但小了一号的车,但二八车当年骑起来却是更加的舒服快捷。
我在学骑车时,二八车大体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当时街上已经按不同性别、不同身材推出了多种样式的自行车,不过这依然无法割断我与二八车之间的情节,恰好到了小学,比较早学会骑车的孩子会在家里大人同意的情况下骑车上学到班里显摆。虽然那时候那些孩子说实话最多也就跟车一般高,但人这种动物跟一般的动物比就是具有更强的创造力,我发现很多孩子掌握了一种斜着骑车的姿势。
这种姿势我当年也是略通一二的,只不过不很熟练罢了。大体的方法是放弃了骑的动作,因为个子矮,一旦坐在车座子上,腿是无法顺利踩着脚蹬子前进的,因此只能一条腿从车的横梁中间传过去直接踩在脚蹬上,然后身子在车的一侧,采取蹬半圈的方式让车子前进。至于为什么不蹬整圈,我试过,发力的姿势太过于拿捏,故而大家基本都放弃了。现在想想,那种姿势其实就是一种杂技,因为自行车本来这种靠两个轮子维持平衡的工具就是因为不符合三点固定一个面的理论而应当被归类到杂技的范畴,而能够用斜着身子骑车的孩子更应该被算作杂技高手。至于我,多年以来一直觉得自己在动手以及动脚方面的能力有所欠缺,所以在体育方面基本毫无建树,所以即便是就骑车来说,什么大撒把、倒骑驴等江湖神技,从来也是不敢轻易尝试的。虽然玩的不溜,但依然自创了一些简单易学且安全系数很高的玩法,比如喜欢趁着父亲修车把车子倒过来时,在一旁如老式电影放映员一样摇动脚蹬,看着后轮呼呼作响的快速旋转,自顾自的咯咯直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