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者,南方之嘉木,源起中国,可饮可食,可浓可淡,可入药,可宾可主,可有可无,可裹袈裟敬颂,可伴市井谈资,因此无分别心,雅俗共鉴,信手拈来,成为绝佳的文化载体;又由于产地、季节、采摘时令和部位不同、制茶师傅和工艺差别,显现出迥异的风貌。即便制作完成,也会随着泡茶人的不同,泡法上的不同,每道茶汤的不同,和同席喝茶人的不同,产生丰富多彩的变化,饱含生命的张力。
传统社会,文人墨客久困压抑借酒抒怀;如今信息科技天涯若比邻,真实感知、澄清内心、收敛聚焦、过滤并有效地运用数据信息,禅茶不失为充实应对瞬息万变时代能量的一种休闲方式。
茶字,“人”在“草”“木”间,品咂茶境、心境、意境。
云南的崇山峻岭与江川河谷,是陆羽生活时代难以企及的所在;即便如今,飞抵西双版纳,到达滇西南古寨,依然需要经过蜿蜒迤逦的盘山公路,足下云雾萦绕,峡谷纵横,各种野生古树生长其中,包括古茶树。
唐时复州竟陵,今朝湖北天门,《陆文学自传》中迎面而来的,是浓郁感伤难以言说的辛酸。“(陆羽)字鸿渐,不知何许人,有仲宣、孟阳之貌陋;相如、子云之口吃。”诙谐笔触,蕴藏着幽幽的黯然无奈,貌丑和结巴也罢,可“不知何许人”,道尽弃婴的缥缈无根与漫卷一生的孤独。《唐国史补》、《新唐书》和《唐才子传》里,对此都毫不隐讳。
公元733年,深秋清晨,湖水潆回蒹葭丛生,山间茂林古木蔽日,修竹长青奇花点缀,百鸟争鸣秀雅旖旎。竟陵龙盖山上,有座始于晋代支公,因其成名、遂逐渐加修的禅寺。支公名遁,字道林,俗姓关,陈留人,晋代高僧,精通佛典,是般若学六大家之一;又与王右军等为文学之交,曾参与永和九年兰亭修禊,之后遍游名山大川,至竟陵、钟爱西湖盛景,驻锡龙盖寺中,其性喜养马、爱其神骏;每晨出寺东,牧马数里外,晚则牵由寺西而归;因而留下东西两道走马岭的遗迹。
传至唐代,此刻,智积(尊称积公)方丈正路过西郊一座小石桥。
忽闻群雁哀鸣,颇诧异。
疾步走近,见一群大雁正用翅膀护卫一男婴,男婴被严霜冻得瑟瑟发抖,智积把他抱回寺中收养,这座石桥后来就被人们称为“古雁桥”,附近的街道称“雁叫街”,至今犹在。
积公是唐朝著名高僧,附近寺西村里,卜居着一位饱学儒士李公。李公曾为幕府官吏,动乱时弃职,于景色秀丽的龙盖山麓开学馆教授村童,与积公感情深厚。积公请李公夫妇哺育拾得的弃婴,李氏夫妇女儿李季兰刚满周岁,就依着季兰的名字取名季疵,视作亲生,季兰季疵同一张桌吃饭,同一块草甸玩耍,一晃七八岁光景,李公夫妇年事渐高,思乡之情日笃,千里迢迢返回故乡湖州。
季疵回到龙盖寺,在积公身边煮茶奉水。
积公有意栽培,煞费苦心地为他占卦取名,以《易》占得“渐”卦,卦辞上说:“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意思是鸿雁飞于天空,羽翼翩翩,雁阵齐整,四方皆为通途。于是定姓为“陆”,取名“羽”字,以鸿渐为字。积公煮得一手好茶,陆羽也自幼学得艺茶之术。转眼又五年,陆羽未决心皈依,离开龙盖寺。此后,辗转当地戏班做丑角,兼为编剧和作曲。
受谪守竟陵的名臣李齐物赏识,去火门山邹老夫子门下受业七年,直到十九岁那年才学成下山,年仅十九岁的少年陆羽心无旁骛,立志于对茶事研究考察工作。
“安史之乱”后,陆羽一路考察茶事,行至江南小城湖州,时年二十四岁,从此定居。湖州位居浙江北部,东邻松浦,南接杭州,西依天目山,北濒太湖,与无锡、苏州隔水相望。
醉江南,两岸人家接画檐,芰荷丛,秋光缓,香灯淡。山寺桂子,郡亭潮畔,雨径阑珊。
陆羽起早贪黑,跋山涉水,以茶民为友,以茶叶为伴,用大量实地资料充实《茶经》写作。
刺史李季卿在扬子江畔,邂逅在此考察茶事的陆羽,便相邀同船而行。
李季卿闻说附近扬子江中心的南零水煮茶极佳,令士卒驾小舟前去汲水,不料士卒于半路上将一瓶水泼洒过半,偷偷舀了岸边江水充兑。
陆羽舀尝一口,立即指出,“此为近岸江中水,非南零水。”
李季卿令士卒再去取水,陆羽品尝,才微笑道:“此乃江中心南零水也。”
取水士卒不得不服,跪在陆羽面前,告以实情;陆羽名气随后越发被传扬得神乎其神。
竟陵积公,善于品茶,且鉴别所喝什么茶,还能分辨沏茶所用水,判断谁是煮茶人。这种品茶本领,一传十,十传百,也传到代宗皇帝耳中;代宗本人嗜茶,亦为品茶行家,宫中录用擅长品茶专人供职。代宗初闻时,半信半疑,就下旨招来了积公,决定当面试茶。
积公到达宫廷,皇帝即命宫中煎茶能手,沏一碗上等茶,赐予积公品鉴。积公谢恩后接茶在手,轻轻啜一口,放下茶碗,再也没喝第二口。
皇上因问何故?积公起身摸摸长须,笑答:“我所饮之茶,都是弟子陆羽亲手所煎。饮惯他煎的茶,再饮别人煎的茶,就感到淡泊如水了。”
皇帝听罢,问,陆羽现在何处?积公回:“陆羽酷爱自然,遍游海内名山大川,品评天下名茶美泉,现在何处贫僧也难知晓。”
于是朝中百官连忙派人四处寻找,不几天终于在浙江吴兴苕溪杼山上找到陆羽,立即召进宫去。皇帝见陆羽说话结巴其貌不扬,但出言不凡学识渊博,已有几分欢喜。于是说明缘由,命他煎茶献师,陆羽欣然同意,就取自己清明节气前采制的好茶,泉水烹煎,先献予皇上。代宗皇帝接过茶碗,轻轻揭开碗盖,清香氤氲,神清舒爽,再观碗中叶片,嫩翠明澈,品尝之下,香醇回甜,连连点头称赞好茶。接着就让陆羽再煎一碗,由宫女送给在御书房积公品尝。积公端起茶来,喝了一口,连叫好茶,接着一饮而尽。
积公放下茶碗,兴冲冲走出书房,大声喊道:“鸿渐在哪里?”
皇帝吃了一惊:“积公怎么知道陆羽来了?”
积公笑道:“刚才的茶,只有渐儿能煎得出来,喝了这茶,自然知道是渐儿来了。”
代宗十分佩服积公品茶之功和陆羽茶技之精,就留陆羽在宫中供职,培养宫中茶师;陆羽不羡荣华富贵,不久又回苕溪,专心撰写《茶经》。
茶马古道起源于唐宋时期的“茶马互市”,因康藏属高寒地区,海拔均在三四千米以上,糌粑、奶类、酥油、牛羊肉是藏民的主食,需摄入含热量高的脂肪。由于没有蔬菜,糌粑燥热,过多脂肪在人体内不易分解,茶叶既能够分解脂肪,又防止燥热,故藏民长期生活中,创造了喝酥油茶的高原习惯,然而藏区不产茶。内地,民间役使和军队征战都需要大量骡马,供不应求,藏区、川、滇边地带则产良马,于是具有互补性的茶和马匹之间的交易,即“茶马互市”应运而生。这样,藏区、川、滇边地带出产的骡马、毛皮、药材等和川滇及内地出产的茶叶、布匹、盐和日用器皿等等,在横断山区高山深谷间南来北往,流动不息,并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日趋繁荣,形成一条延续至今的“茶马古道”,其中的滇、藏路起于西双版纳-普洱-大理-丽江-香格里拉-德钦-察隅-邦达-林芝-到达拉萨,还经喜马拉雅山口运往印度加尔各达,大量行销欧亚,使得它逐渐成为国际通道。
据史料记载,中国茶叶最早向海外传播,可追溯到南北朝时期。当时中国商人在与蒙古毗邻边境,以茶易物,向土耳其输出茶叶;隋唐时期,边贸市场发展壮大,加之丝绸之路开通,中国茶叶以茶马交易的方式,经回纥(维吾尔文,回纥帝国前身是西元前三世纪分布于贝加尔湖以南的部落联合体)及西域等地向西亚、北亚和阿拉伯等国输送,中途辗转西伯利亚,最终抵达俄国及欧洲各国。
自陆羽在寺中,由积公抚育成人,以诗文与当代名流唱酬,著书立说,留传千载,寺内由此大加兴建殿、堂,祠、坊、亭、台、楼、阁,日夜香客熙攘烛火辉煌;没有西塔寺,陆羽无以成长;没有陆羽,西塔寺无以久负盛名。
禅茶,参悟点点采撷于叶中的苍穹、雨露、山魂、幽幽弯弯的颠沛、坑坑洼洼的泥泞,或体会一颗芽尖在觉察春寒料峭过后迸发向上的积极而脆弱的生命、无畏的勇敢,及至清明前、谷雨时,一枚芽头长至旗枪、成为雀舌,每一段历程后,能够最终成为一片茶,不能过细瘦,不能含紫头,避开虫伤霜冻,经过制茶人们凝结着天时地利的精心工艺、奉于手工匠人们潜心打磨的器具里,或当年新茶,或久经岁月,尘封高阁。
点缀生活,滋味或寡淡、或活泼、或沉稳、或惊艳。枯寂生命,酝酿出磅礴自然之气的升腾茶汤,滴水乾坤,折射着奔腾山河的惊世气魄,古法传承,灵动空冥,悠婉浩荡,氤氲间弥漫留白之美,扣人心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