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鲁迅的文,我尚有自知之明,是轻易不敢说道的。然,昨日从南京回来,等车,剧疲,莫名想起这篇文,读罢,深有感触,故妄自下笔。倘或有不当之处,也请看者不必过于深究,毕竟,人人想法不一,所谓种种,谁知道呢?
—————题记
我不是第一次看这篇文,细想,该是第三次,每次自是感觉不一,第一次是初中,第二次前不久,第三次则是今日了。一二次时间间隔却有些久,期间中考高考,去过不同的地方,也算有了些起伏,有一点阅历,看问题的角度自是也理当有些变化。初读是老师推荐书目,也想有些了解,故买了《朝花夕拾》,当时对这篇文印象不深并无多大感触,里面的很多东西,并不能理解,不过构思布局用词胜在新颖,虽苦涩难懂,也不算乏味。后来中考,便把它丢置一边,算是压了箱底。期间闲来无事也会拾掇拾掇,发现了便也瞅瞅,然始终不能理解。
课堂上老师都会把鲁迅先生捧得很高,却不知,说得越多越会引起别人的反抗,坦诚相言,当时并不喜欢鲁迅。后来看了韩寒的文,尖酸刻薄,发现十分有趣,也许是素养提高了,再重头看,竟颇觉有趣,鲁迅的骂人方式,确实令人佩服。
刚百度了下,其文使用的手法最典型的莫过以物比人,以小见大,比较。这本该一开始就说的,但都这样,就失去了趣味。故先交代此前种种,再来说到此文。
咋看名字,以为是专写动物的,细品,狗,猫,鼠,这不一物降一物么。这教我突发奇想,倘若要考文学常识,考到了鲁迅的这篇文,看过,稍微有点常识,该是不会填错的,真要担心,就只是字了,这就要看众人功底了。再把话题拉回来,开篇鲁迅便说:从去年起,仿佛听得有人说我是仇猫的。很吸引人眼球,至少,我有看下去的欲望,然后就是鲁迅先生自言旁人如何说他仇猫。“对于有些人似乎总是搔着痒处的时候少,碰着痛处的时候多”鲁迅行文很犀利,写这样一篇文,大底是碰到了一些人的痛处,但要说到警醒,怕也实在困难,毕竟那时候尚是铁屋子,人人都在睡着。更言,万一得罪了所谓的名人或教授,可就危险之极。但这些所谓的名人或教授真的有在引导人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而不是说着空话?或许他们本身就是猫,对于鲁迅的仇猫,自是抨击。然后鲁迅说起了自己现在仇猫的原因,有三:一、它的性情就和别的猛兽不同。二,和虎狮同族却天生一副媚态。三,就是小时由于误会猫吃了自己的小鼹鼠,却难改了。第三个原因鲁迅先生用回忆的方式来诉说,先是描写小鼹鼠的种种可爱,再一听长妈妈说是被猫吃掉的,自是不满,由此“报复”,后来虽知晓真相,却也已结怨。
“其实人禽之辨,本不必这样严”,虫蛆和鸷禽猛兽这两类也做过不好的事,但一类也许不干净,但没有自明清高,一类凶残但并未举着公平正义的旗子,然,人会说话了,说空话,会写文了,写违心之论,这样看来,倒是退步了。就当时的社会来说,什么人都有,倒也不奇怪。
在这篇文中,狗、猫、鼠都是一类人的象征,其中,鼠是最弱的,在大多数人的眼中,鼠都是讨人厌的,中国自古就有谚语:过街的老鼠--------人人喊打,老鼠会偷吃东西,但是大个子老鼠干的,小的很可爱,这约莫不是弱势群体的象征?对于大部分最底层的穷苦人民群众,鲁迅先生该是同情的,而那些仗势欺人的,虽可能是生活无奈,但总归违了本性。然后猫,看着无害,其实危害很大,什么东西喜欢尽情玩弄后,再丢弃,委实可恶,又有媚态,总觉得偏向于“汉奸”的一类文人,汉奸这词委实有点重,然,用思想用文化来误导人比之干实事则更影响更大,危害更深。狗代表的有两类,一类是“多管闲事”的或者说是不愿与猫作对的狗,另一个就是与猫打了擂台,和猫争抢压迫群众权利的人。鲁迅借用这些来暗讽猫和狗的这两类人,倒也合适。
最后,鲁迅先生说:我已经改变态度,对猫颇为客气,倘其万不得已,则赶走而已,决不打伤它们,更何况杀害。这也是无奈,猫这一类人,知道他们的可恶,人们才会不喜,但人们尚有同情心。人的本能在那,总是习惯于偏向看起来更可怜的一方,很多时候并不去管什么对错,自古以来不就是这样么?现在也未变,记得以前看过的报道,被撞的老人声称是被送她去医院的大学生撞得,有人爆料,舆论便一边倒地指责大学生,毕竟老人的说辞更可信,不是么?后来呢?结果证明是老人说了谎。像这样的事还有很多,在此就不一一列举,相信读者也有看到过。所以鲁迅先生“长保着御侮保家的资格”,这也是一种暗讽。
我初初便有交代读此文的种种,对于这篇文,看的跨度很大,当时只觉好玩,现在读来却有些沉重,想起来昨日去的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排了近一个小时的队,进去看了很多,想想前人的遭遇,有些悲伤,有些愤懑,有些庆幸,再看此文,狗、猫、鼠之类的人真的有消失么?我不仇视日本民族,看到网上那些抵制日货之类的激烈行为。我觉着,更多的应该反思自身。
对于鲁迅先生自言本无感,后老师说多了,我是不喜的,但也一直称呼为先生,本能地尊重。当时有一阵,还有人提出说鲁迅先生的文过时了,现在看来,真的过时了么?尚不言其文思想,其文手法,就仅从文章本身而言,这种反讽,这种骂人方式,就很有意味。前文也有说,我是先喜欢上韩寒的反讽,进而更能理解鲁迅的文的,读着真的很有味道。
这便是此文的全篇了,像这样行文布局也不知可不可以?但这不是中考高考,自也不用写”八股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