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变得异常喜欢思维导图。
每当我读一本好书,看到一篇优质文章,或者看了一个干货满满的演讲。我都会迫不及待的把它的内容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呈现出来。通过这样的方式,我发现我能够更好地去理解一本书、一篇文章和一个演讲。随着这样的思维导图越来越多,加之我时常去温习这些被我视作珍宝的构图,去努力消化吸收这些内容,去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我突然发现,这些知识能够真正在现实生活中为我所用、游刃有余,而不再只是躺在灰尘之中的笔记本里。这样的感觉很棒,由此,我更加热爱思维导图,而思维导图也更好地服务于我的学习生活和自我提升。
根据我自己的总结,我认为思维导图有三大核心优势:
1、思维形象化
2、系统层次化
3、联想发散化
首先,思维形象化很好理解。通过思维导图,把杂乱浩繁的一本厚厚的书,变成一张形象化的结构图跃然纸上。同样,思维导图的目的是帮助我们思考和记忆,相比于生硬的纯读书笔记,一张结构清晰、一目了然的具有视觉效果的图片显然远远好前者。并且更容易让我们对书的主题和内容有全面清晰地认识,要记忆时也有着清晰的逻辑顺序,在记忆的同时,等于是进行了二次思考。
再者,就是系统层次化。一本好书、一篇优质文章或者一个满满干货的演讲,它们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内容系统,或大或小。但是即便是一个小的内容系统,它仍然有着众多的观点、案例和思考组成。当你想仔细去回忆这个系统的时候,会发现只能记忆起零碎的片段,没法很清晰、很顺畅地用一种逻辑思路去构想出来。而思维导图做的运作方式就是将一个个系统层次化的过程。
举个例子:《自控力》这本书对我的意义非常巨大。
第一步:列出提纲
第二步:逐步完善内容。
第三步:完成所有内容的制作。
这样的思维导图做完,对于《自控力》的整个系统框架就非常清楚了,接下来就是吸收精华、融会贯通。
最后,联想发散化。为什么要联想呢?思考的基础是联想。联想就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从没有思路到有思路,只有联想才能想出更多解决问题的思路。人的大脑本来就在思考的同时想着与之有关联的事物,比如会从“读书”联想到“做笔记”,又联想到“复习笔记”,继而又联想到笔记复习时为了提高效率联想到“把笔记做成思维导图”。联想发散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同的时间,你联想的东西也会有不同。而思维导图则可以帮你把这些联想的东西随时加进去,所以你可以无限度地延伸。在这个延伸的过程中,就是探索真知的过程,而思维导图就是联想发散化的最好工具。
思维导图可以用在哪些场景?
第一,读书笔记。
这也是“如果读”努力在做的一块内容,将读书笔记思维导图化,让读过书的读者能够迅速回忆起书里的脉络信息,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对于未读过书的读者,通过思维导图化的笔记,便能够大致了解书的主题和内容,直接活学活用。详情可以关注“如果读”微信公众号。
特别是工具类、自我提升类、经管类的图书,做成思维导图之后,一目了然,豁然开朗。
第二,知识整理。
一篇优质文章、一个干货演讲,把重要知识点整理下来后做成思维导图,再仔细梳理一遍,你会发现知识点不再是枯燥地罗列,而是形象化、层次化的展现,你再去理解吸收将会变得异常容易,如下是我整理的李叫兽一篇营销文章的笔记:
第三,头脑风暴。
当你在思考一个重要的问题,始终不得其法。试着用思维导图的联想发散化来试试。联想是产生新观念的基本过程。通过提出一个新的观念,去引发一个接一个新的联想。相继产生一连串的新观念,产生连锁反应,形成新观念,为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其他还包括人员分工、制定计划、制作待办事项清单、做会议记录等等,都可以通过思维导图来完成,更多的使用场景等着你去发现。
最后,唯一的建议就是:思维导图只是一种工具,关键还是用!
既然思维导图能让你变成更优秀,让你做事更有条理?
那么为什么不即刻开始的呢!
关注“如果读”微信号回复“软件”,免费获取思维导图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