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中考数学中常见的几何模型整理,涵盖原理、例子及名字由来,结合近年中考真题与典型题型,助你系统掌握几何核心思想:
一、胡不归问题(时间最短模型)
原理:动点沿两种路径运动,速度不同,求总时间最短。
名字由来:源于“胡不归,胡不归”的典故,少年为缩短回家时间需优化路径。
典型例题:
- 题目: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A(2,0),点B(0,2),点C(5,2),点D(4,4),点P在第一象限且∠APB=135°,求2PD+4PC的最小值。
-
解析:通过构造定角(如sinθ=1/2),将2PD转化为垂线段,结合几何变换求解。
模型应用:适用于“PA + k·PB”型最值,关键是构造与k·PB相等的线段。
二、阿氏圆(阿波罗尼斯圆)
原理:平面内到两定点距离之比为定值的点的轨迹是圆。
名字由来:古希腊数学家阿波罗尼斯发现。
典型例题:
- 题目:已知点A(0,0),B(3,0),求点P(x,y)使得PA/PB=1/2。
-
解析:设P(x,y),由距离公式得(x² + y²)/( (x-3)² + y² )=1/4,化简得圆方程。
模型应用:常用于解决“PA + k·PB”型最值,需找到圆心与半径。
三、费马点(距离和最小模型)
原理:三角形内一点到三顶点距离之和最小。
名字由来:由法国数学家费马提出。
典型例题:
- 题目:在△ABC中,各角均小于120°,求费马点P,使得PA+PB+PC最小。
-
解析:将△APC绕点A旋转60°得△AP'C',连接PP',当B、P、P'、C'共线时和最小。
模型应用:当三角形有一角≥120°时,费马点为该角顶点。
四、米勒问题(最大视角模型)
原理:在直线上找一点,使其对两定点的视角最大。
名字由来:由德国数学家雷格蒙塔努斯提出。
典型例题:
- 题目:河岸上找一点,使观看对岸两棵树的视角最大。
-
解析:作过两树的圆与河岸相切,切点即为所求点。
模型应用:利用圆的切线性质,视角最大时切点为解。
五、燕尾模型(面积比例模型)
原理:三角形内一点与顶点连线分三角形为三部分,面积比等于底边比。
名字由来:图形形似燕尾。
典型例题:
- 题目:在△ABC中,点D在BC上,AD与BE交于F,若BD/DC=2/1,AE/EC=3/1,求AF/FD。
-
解析:利用面积比等于底边比,设S△BDF=2x,S△CDF=x,S△AEF=3y,S△CEF=y,列方程求解。
模型应用:通过面积比推导线段比例,常用于复杂几何图形。
六、手拉手模型(旋转全等模型)
原理:两个相似图形共顶点旋转,产生全等或相似三角形。
名字由来:两图形像“手拉手”旋转。
典型例题:
- 题目:等边△ABC和等边△CDE,连接AD和BE,证明AD=BE。
-
解析:通过旋转△ACD至△BCE,证全等得AD=BE。
模型应用:用于证明线段相等或角度相等,常结合旋转构造全等。
七、婆罗摩笈多定理(圆内接四边形性质)
原理:圆内接四边形对角线垂直时,一边中点与对角线交点的连线垂直于对边。
名字由来:由印度数学家婆罗摩笈多提出。
典型例题:
- 题目:圆内接四边形ABCD,AC⊥BD于E,F为AB中点,求证EF⊥CD。
-
解析:利用中点性质与垂直关系,证EF为中位线。
模型应用:解决圆内接四边形中的垂直与中点问题。
八、奔驰定理(向量面积模型)
原理:三角形内一点与三顶点连线分三角形为三部分,面积比对应向量系数。
名字由来:图形形似奔驰车标。
典型例题:
- 题目:在△ABC内任取一点P,若S△PBC:S△PAC:S△PAB=λ:μ:ν,求证λPA + μPB + νPC = 0向量。
-
解析:利用向量分解与面积比例,结合重心性质证明。
模型应用:解决向量与面积相关问题,常与重心、垂心结合。
九、蝴蝶定理(圆内中点对称)
原理:过圆内弦中点作两弦,连接交点形成的四边形对角线中点重合。
名字由来:图形形似蝴蝶。
典型例题:
- 题目:圆O中,弦AB中点M,过M作弦CD、EF,CF与DE交AB于P、Q,求证MP=MQ。
-
解析:利用相似三角形与中点性质,证MP=MQ。
模型应用:解决圆内中点与对称问题。
十、弦图(勾股定理证明模型)
原理:四个全等直角三角形拼成正方形,用于证明勾股定理。
名字由来:图形由弦(斜边)构成。
典型例题:
- 题目:用弦图证明勾股定理。
-
解析:大正方形面积=小正方形面积+4个直角三角形面积,推导a² + b² = c²。
模型应用:勾股定理的几何证明与面积计算。
十一、一线三垂直模型(直角构造全等)
原理:一条直线上有三个直角,构造全等三角形。
名字由来:三个直角顶点在同一直线。
典型例题:
- 题目: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等腰Rt△ABC,直角顶点C在x轴,A在y轴,B(6,1),求A坐标。
-
解析:作BD⊥x轴,证△ACO≌△CBD,得A(0,5)。
模型应用:解决坐标系中的直角问题,构造全等或相似三角形。
十二、半角模型(角度分割模型)
原理:在角内作半角,利用旋转构造全等三角形。
名字由来:角度为原角的一半。
典型例题:
- 题目:正方形ABCD中,E、F在BC、CD上,∠EAF=45°,求证EF=BE+DF。
-
解析:将△ADF绕A旋转90°至△ABG,证△AEF≌△AEG,得EF=BE+DF。
模型应用:解决正方形或等腰直角三角形中的角度问题。
十三、蚂蚁行程模型(立体最短路径)
原理:立体图形表面两点间最短路径展开为平面问题。
名字由来:蚂蚁在立体表面爬行的最短路径。
典型例题:
- 题目:长方体长3、宽2、高1,求顶点A到顶点B的最短路径。
-
解析:展开长方体,计算三种展开方式的距离,取最小值√( (3+2)² +1² )=√26。
模型应用:解决立体几何中的路径问题,需展开表面。
十四、倍长中线模型(中线构造全等)
原理:延长中线至两倍,构造全等三角形。
名字由来:中线被延长一倍。
典型例题:
- 题目:△ABC中,AD为中线,E在AD上,BE=AC,求证∠BED=∠CAD。
-
解析:延长AD至F使DF=AD,证△BED≌△CAD,得∠BED=∠CAD。
模型应用:解决中线相关问题,构造全等或平行四边形。
十五、梯子滑行模型(线段滑动最值)
原理:线段两端在坐标轴上滑动,求某点轨迹或最值。
名字由来:类似梯子滑动。
典型例题:
- 题目:线段AB长6,两端在坐标轴上滑动,以AB为边作正方形ABCD,求OC的最大值。
-
解析:设A(a,0),B(0,b),a² + b² =36,C点坐标为(b,a),OC=√(b² + a² )=6。
模型应用:解决线段滑动中的轨迹与最值问题。
十六、相似三角形模型(比例线段模型)
原理:利用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解决问题。
名字由来:三角形形状相同但大小不同。
典型例题:
- 题目:△ABC中,DE∥BC,AD/DB=2/1,求DE/BC的值。
-
解析:由相似三角形性质,DE/BC=AD/AB=2/3。
模型应用:解决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问题,常与辅助线结合。
总结
可以将十五个模型进行几何思想分类,帮助同学更系统地理解:
分类 | 涉及模型编号 | 思维关键词 |
---|---|---|
最短路径类 | ①胡不归、③费马点、⑬蚂蚁行程 | 变换最短、构造等效距离 |
比例构造类 | ②阿氏圆、⑤燕尾、⑧奔驰 | 距离比、面积比、向量系数 |
全等相似构造类 | ⑥手拉手、⑪一线三垂直、⑭倍长中线 | 旋转平移、构造辅助图形 |
圆的性质类 | ④米勒、⑦婆罗摩笈多、⑨蝴蝶 | 圆与切线、垂直中点、弦性质 |
勾股与面积类 | ⑩弦图、⑮梯子滑行 | 面积计算、勾股定理、轨迹 |
角度与旋转类 | ⑫半角、⑪一线三垂直、⑥手拉手 | 角度分割、旋转构造、全等判定 |
备考建议
- 模型识别:遇到几何题先观察是否符合上述模型特征,如“PA + k·PB”考虑胡不归或阿氏圆,“角度最大”考虑米勒问题。
- 辅助线技巧:旋转(手拉手、费马点)、对称(将军饮马)、构造相似(一线三垂直)是常见方法。
- 真题训练:结合历年中考真题,针对性练习模型应用,如2023年江苏宿迁中考题(胡不归)、2024年山东泰安二模题(梯子滑行)。
- 工具使用:考试中可借助几何画板辅助理解复杂模型,如动态展示旋转过程。
掌握这些模型,能快速识别几何问题本质,简化解题步骤,提升中考几何题得分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