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谎
小女孩不小心把汤汁撒在了妈妈的裙上,妈妈生气地说了句"怎么这么不小心",女孩觉得很委屈、不开心。又一次女孩把果汁不小心倒在了妈妈沙发上的衣服里,女孩慌了,她把妈妈的衣服藏进了衣柜,当妈妈发现并愤怒地寻找始作俑者时,问询女孩时她否认了。
无意中女孩从自己的经历中认识到了说谎能避免妈妈对自己的失望、生气。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学到了这一点,他们说谎是为了减少自己的痛苦。
当我们很痛苦的问孩子:"你为什么说谎?" 如果孩子有足够的勇气,他们一定会说:"因为如果我不说谎,你会生气、会责骂、会不爱我,那样我觉得很害怕。我说谎是因为说真话要付出的代价比说谎高多了..."
二、装可怜、过分依赖
由于工作的原因很早就把女儿送去了早教拖班,第一天去早教园接回女儿的时候,女儿开开心心的自己走着,这是她首次不要抓住大人的手指头自己独立走路。上学没几天,在给女儿洗澡时发现肩膀被咬了(孩子小刚长牙,喜欢咬),第二天上学问了老师,老师说"不知道啊,孩子没有哭",放学去接的时候,老师说"有个小男孩特别喜欢和我女儿一起玩,今天又被咬了一口"。
一周岁半的孩子皮都被咬破了没有哭、没有生气、没有吵闹;同一个孩子却过分依赖自己不敢独立走路。孩子装可怜、过分依赖,是因为他们被宠坏了,他们从我们这里学到了用那些行为控制住我们,而我们却默许了。
三、生气、吵闹
小伟大多数所做的,他的微笑、他迈出的第一步、说出的第一个字都换来了表扬和赞美,获得了他想要的家人的很多关注。可是,他两岁的时候,家里人的关注更多的给了妹妹。很快,聪明的小伟发现发脾气可以得到他想要的,他就一次次的重复着这些行为,从此妈妈那个乖宝宝、听话的孩子变成了"麻烦孩子"、"让人头疼的孩子"。
从此小伟学会了把生气、吵闹当作一个强有力的武器,因为父母经常让它变得很有效,既保护了自己,又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两岁的孩子没有恶意,他们只是学习着找到自己受用的、有效果的"好方法"而已。
......
孩子的世界一开始只有父母,他们寻找适用的"好方法"的来源也是父母无意识的行为,以及使用后父母无意识的默许。
想养育好子女,先认可这个观念"孩子的一切不良表现,都是自我保护的需要,是获取东西的方式,是缺乏真爱的信号"。
真正认可这个观点的时候,你就不会再因为孩子的不良行为而生气、发怒、无可奈何了。相反,我们会努力寻找办法解决好这个问题----给予孩子更多的真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