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是一个研究市场和价格机制运行的理论。我们不能抛开政治、社会、历史这些因素。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发展的目标和发展的过程要有一个国家的普适性,还要有特殊性。
要认识到三种不同。
第一是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不同。
核心的议题是市场机制如何运行,而是怎么逐步建立和完善啊和市场经济体制。所以说这些范畴国家所采取的资源动员和配置的方式和发达国家不同。经济发展的核心是提高生产率。所以,发展中国家一定是要在呃市场竞争和交易机制中不断的进行试错,然后再筛选,从而成为一个胜利者。
后进国家前期还是要以模仿和学习先进国家的技术为主,这就是叫这是一种组织学习模式。这是一种后发优势,但是不可能一直持续。当呃技术和生产率达到一定高度的时候。这种模式要成功转型为一种呃探索创新模式。否则这种后发优势可能会变成后发劣势。所谓师傅引进门,修行要靠个人。
此外即使是组织学习,我们也要看到欧美的模式不一定是最优的模式。所以这种组织学习的模式不止一种,探索创新的模式也不止一种。
第二个不同是发展中国家各不同。在不同的国家都贯彻执行某些战略或者政策,比如说资本积累的方式,出口导向的发展战略,产业政策和汇率操控金融意志等等,但是这些政策的具体执行方式也不相同。
对于中国而言。我们的政治经济体制主要有三大组件。第一个是掌握大量资源可以自主行动的地方政府。第二个是协调和控制能力强的中央政府。以及具有人力资本雄厚的。雄厚和组织完善的官僚体系。这三大制度的禀赋源自我们中国特殊的历史,不是每个国家都有的。
第三个不同是即使是呃中国这样的大国,省内的各个省的发展方式和路径也不行,也不相也不尽相同。如果单看经济体量,像像广东、浙江、江苏、山东、河南都是世界前二十的经济体,都相当于一个中等欧洲国家的规模。这些欧洲国家的经济故事可以写很多书和论文。同样我们各个省都有自己的发展路径,也值得去单独研究和记录。在经济学领域,没有什么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要根据国别和案例进行研究。这个被称为瑞士证据。
我们要制定可行的政策,要考虑到3大约束。第一个是制度的约束。比如说在我国可行的政策的制度约束,包括农村集体所有制,城市土地公有制和户籍制度。第二,要考虑利益的约束,就是政策的设计。要考虑到利益相关人和权利、权利持有者的利益。还要保证做决策的人和权利主体的利益。
比如说房产税。如何可以让地方政府从中受益,同时也让广大有房的人不受到太大损失,让房产税成为我们当地经济的增长点,不成为我们买有房者的负担。所以这些政策其实都是各种利益妥协的结果。
第三个是文化的制约。在政治经济学中,有个重要的概念叫精英俘获,就是地方政治精英被地方的利益集团俘获,损害民众的利益。在我国从来都没有离开过这种官僚群体的统一意识形态和道德教化,对经济制度的经营制度的影响。
另外就是自由贸易和保护主义的冲突。实自由自由贸易因为它的整体利益要大于损失部分,所以自由贸易是应该被得到支持的。但是在很多国家呃完全靠自由贸易,并不是一个万能良药。所以在我们的经济学发展中,要考虑发展顺序和发展的节奏。
从发展顺序来讲,每一步都有人受益都有人受损,都有很多人去拼命争取,也有很多人去拼命抵抗。我们即使看到了对岸的风景,如何能够摸着石头过河。那绊脚石和深坑比比皆是,也不一定能够有一个最好的这种发展模式去穿越这条河。
另外就是发展节奏,政府的关键作用就是调控和改变。我们经济的运行快慢。过去我们一直在。高速的发展,但是进入了某个阶段以后,我们就要启动这种缓冲机制。所以任何成功过程都离不开缓冲机制。就像一个王石在登顶珠峰之前,他要先停下来,那么让他问问他为什么,他说我要让我的身体等待一下我的灵魂。其实这就是一种缓冲。那作为国家的经济发展来说也是这样,我经济发展有一个这种连续的过程。
我们当下要考虑的不是什么时候。我们的GDP总量能够超越美国,而是要考虑我们是否具备了下一步发展的基础和条件。我们是否制定了现实有把握的施政思路?所以说有经济学家曾经说在成功的经济体中,经济政策一定是务实的,不是一台意识形态化的,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
作为我们个人的发展路径也是这样。每个人每个时期在不同的环境下都不尽相同。他人的成功经验,我们只能去借鉴。但是不能去照搬。同样我们前期可能我们需要经历一个啊。组织学习的过程。那现在像读书会,像我们看书就是在学习他人的认知经验。但是在后期如何能够探索和创新?这是如何能和自身。充分结合,这才是对我们来说有更大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