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考
儿子今年二年级,月考成绩出来了,中英数三科都不如理想,尤其语文得了83.5分。这个分数在肯定是不理想的,但是又完全可以接受的。因为这个成绩是完全是他的真实水平,自己独立学习和领悟的真实水准。
做父亲自然是关心,说实话,对于低年级的学习成绩只要不是大幅度的掉队,不是持续的低迷,我是不太紧张的。如果一次二次的考砸的了就大变脸,那孩子整一个成长是多恐怖的噩梦。
这一期间,我们更多关注是作息起居,坐姿和握笔、行笔的方式,书写作业的完成率和效率,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
我们俩拿着卷子 一 一 核对,有无知之错,有无能之错;小朋友的“友”字错写成 “发”字,三处就给扣了6分,小作文想象方面多写了人物爸爸(此处值得商榷,因为平时爸爸陪伴他比较多)扣了4分。6.5分是没有掌握的知识,缺少反复复习的后果。
小朋“发”一开始还是有点儿强装的嬉皮笑脸,说班里还有更低的分数,说着说着突然绷不住了,哇的一声哭了起来,自己抽自己,哭着吼:“我考不到100分!”。。。。。。,坐在椅子上一边说一边抽自己。
我内心有点惊讶,有很多不解,这是神马情况,我没有任何责备儿子呀?态度也非常理智,只是就事论事帮着他纠错。他为什么有一万吨的伤害呢?
我起身抱着他,让他枕着我肩膀哭泣,紧紧搂着我的脖子,顺了顺他的气,平了平他的呼吸。静静地等着他平静下来。
“去泡个澡,半小时后我叫你。”我说,他去了。
陪伴的观察
在儿子去洗澡的时间中,我捋了捋思路,让自己也安静下来可以客观地思考发生了什么事?现在的小孩子自尊心那么强吗?还是好胜心强呢?
作为二年级家长的我,比一年级新手家长变得“成熟”了,家长的成熟不在于信息量更大,而是找准自己的位置和节奏。
经历过半年疫情在家学习的过程,孩子坐不坐得住,学习习惯好不好,家长陪读时间够不够,每个人心里都有了一个答案。
对我来说,这个答案并不正面,结果还可以接受,预料中的事。
首先最大的问题出现在我和孩儿妈身上,作为陪读家长我们不合格。如果你还质疑孩子小时候学习为什么要管?那么要不就是你生了个天使宝宝,要不就是你孩子还没上小学。
孩子的自觉,最早是靠“管”出来的。主动的自律也许存在,但大多数的自律是从被动开始的,也称为“他律”。 “
人的自律有不同的层级,就像是成佛之前的孙悟空也仍然要靠紧箍咒;高级的自律就是唐僧,你不需要提醒他为什么要去取经,因为他内心很明白目标在哪。”
经常看到听到“小学看家长,初中看老师,高中看自己。”到底看的是什么?
“小学看家长”是我过去一年最深的总结,比起当初以为买了学区房就可以走捷径的想法,现在的我很笃定:家长才是最好的学区房。
小学看家长,到底看什么?一看规划,二看陪读。规划有太多的主观认知意念,从大人角度居多,理想中的成长之路。陪读呢是行动,着着实实地干活的事,还要按捺狂暴的心的两重活。
在陪伴过程中,糙爷们一枚看来还是无能细腻地感受到小孩儿的心思,幸好早发现,早思索,早处理。成长不要太完美,男孩子多几分皮糙肉厚,少几分精致婉约,这样才能成为有担当的男子汉基础,或许这样的塑造,抗挫折,抗打击,有肩膀可担当,这是个人愚见。
其实这绝对是漫长的过程,陪伴孩子面对失败,孩子肯在父亲面前敞开心扉,笑哭自由,这是信任,也是幸福。
当儿子从洗手间出来后,他也平静下来。拿出改错本一项一项记录起来,争取不二过。
超越“内卷”:为自己建一条赛道
自从微信3.6版本加了微信公众号出现后,自媒体开始喷发,加上后来的头条抖音,快手。我们对知识获取变成了对知识的选择,我想这一点是人类对知识的获取认知的一个分野点。但是选择的基准点在哪里?
对于成长于标准答案的我辈中人,这个选择的基准点的标准答案在哪里呢?恐怕无人知道,因为那是你自家的事。
好好学习学习再学习吧!
我想现在的家长90%以上是焦虑的,为什么呢?这就是一个关于“内卷”的故事,问题出在一个假设上。
这个假设是:这里的所有人都认为,在这个学习上,知识的总量是恒定的。
而这也是埋伏在我们这个社会多数人头脑中的一个假设。 当一个孩子读小学时,他被要求学习的全部知识是确定好的,而且跟其他人没有任何不同。当他读初中时也是一样,读高中时也是一样。
而等到考大学,好像只有考上211、985,C9联盟才有希望,毕业工作,公务员和世界500强才是人生的赢家。其他都是失败者。人生一条独木桥,多恐怖的事。
我们把原本浩瀚无边的知识世界人为地画出一道边界,画出了一亩三分地,求知也变得让大家在仅仅这上面精耕细作、雕梁画栋。这才是现今社会内卷化的根源。
孩子是无知无畏的,但是家长被世俗裹挟,思维又被标准答案束缚和禁锢中,许许多多的成年人离开学校后又毫无主动学习的动力。身在千年变局中,没有清晰的辨识和合理的逻辑推理能力,更没有判断的原则和基础,焦虑是自然而然的。
许多身为8090后的父母自身成长于留守儿童,当年父母不在身边的那一种不安全因素也是潜伏体内,这是额外一份焦虑。
诚然,我们对宏大的社会体系而言个体大多时间是无能为力的。成年人的焦虑不知不觉传递到孩子身上。
一个给孩子不断加码、陷入内卷竞争中无法自拔的家长,他也不知道,除了学校和培训机构指定的那一小部分限定的知识之外,孩子其实还可以有更多的知识去探索,而这个过程是需要他自己驱动去完成。
今天的孩子,给他上课的老师不是太少,而是太多了。校内校外这么多老师都在教他,填塞给他的都是确定的、陈旧的、同质化的知识,而他没有机会抬起头,自己去到一个更大的世界中去探索、去闯荡。
所有教育的目标,应该都是让学生学会自我教育,而自我教育导出的一个自然而然的结果,就是探索、发现和创造,去孕育新的知识,这才是一个良性的正循环,而不是恶性的内卷竞争。
我一直在探索,谨慎地在儿子成长过程中观察,也曾经考虑过易子而教,但是没有找到合适的机会。
我尽量克制自己的主观臆测,以儿子性格行动为主体,但是远远做得不够。期间包括和孩儿妈的同步,更不说旁人了。
最后只能说一句:“偏见是别人的,幸福却是自己的。”激励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