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星期天,本来是休息时间,但是由于五一要放假,学校安排我们必须得补课。
像这种由明确的命令所引起的由外部力量施压而违心的从众行为叫做服从。
为什么我们会服从呢?
耶鲁大学心理学家米尔格拉姆考察了服从产生的条件,结果发现有四个因素会影响服从,即受害者的情感距离;权威的接近性与正当性;机构的权威性;不服从的同伴参与者的释放效应。
1.与受害者的情感距离
距离削弱责任。 —Guy Davenport
在纳粹大屠杀开始的时候,一些德国人服从了命令——用机枪或步枪打死站在他们面前的妇女和孩子。但是有些人却做不到,还有一些人会留下巨大的阴影。
纳粹种族灭绝的军事海因利希·希姆莱发明了一种“人性化”的屠杀方式,就是建立毒气室把屠杀者和受害者隔离来,屠杀者对上级的命令服从率更高。
2.权威的接近性和正当性
就让发现真理的人来宣布真理吧,而不要再追问谁赞成,谁反对。 ——亨利·乔治
在生活中我们会发现我们更加容易听从权威的声音。
就比如,你生病了,医生叫你多喝热水,你会非常听话,还谢谢医生的嘱咐,相反,是男朋友叫你多喝热水,你就会觉得男朋友敷衍你,不关心你。
再看一个奇怪的案例,医生要求给右耳感染的病人耳朵里滴药。在处方上,医生把“滴入右耳”(right ear)写成了“滴入屁股”(Rear),看了医生的处方后,顺从的护士把药注入了顺从的病人的直肠里。
可以看出,我们会更容易服从权威的声音,当权威者就亲临现场会影响服从,当然,权威越是正当合理,影响越大。
3.机构的权威
在日常上中,机构的声望易发挥社会的权利。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家教授罗伯特·奥恩斯坦(Ornstein,1991)讲述了一件事件,他都朋友是精神病学家,有一次因为一位病人悬崖要跳崖而要去规劝,精神病学家的苦口婆心任无法使病人离开悬崖,无奈之下,他只能期望警方的谈判专家能快点来。
在我上面讲述的故事中,你是不是觉得是真实的事件,很有信服力。是什么让你觉得很有说服力?是斯坦福教授?还是精神病学家?现在985、211、清华北大毕业的大学生,我们都会认为他们具有良好的品质和强大的学习能力,然而真的985,211、清华北大的大学生都是这样的吗?这些积极的标签大部分是由学校赋予的。
4.影响群体的释放效应
疫情背景下美国警察暴力执法致黑人死亡事件的发事发生,出现了大批抗议游行队伍,其中不仅仅有黑人,白人也在其中。难道这次事件危害了白人的利益了吗?显然是没有的。类似的事件也不是第一次发生了,那为什么会现在反响那么大,除了在疫情的背景下人们的焦虑影响之外,还有不少人是模仿抗议者的行为来发泄自己的情绪,跟随反抗者让他们的生活没有那么无聊枯燥。这件事让其中顺从的那群人释放了内心的压抑。
无论是在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时期,好想法与坏想法之间的不同都在于:好想法考虑到原因和结果,而产生符合逻辑的、很有建设性的计划;而坏想法通常会导致一个人紧张甚至是精神崩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