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年“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莫名火了之后,我和身边很多小伙伴的愿望清单里都多了这么一项——想去环游世界。如今多年过去,当时在一起的我们多半走散。按部就班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成为我的整个世界。有的时候也会想,如果我能够放下眼前的一切,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那么我的人生会不会不一样,然后这种念头短暂的出现后便被懒惰打败,对于未知的人生,我如同好龙的叶公,虽然脑袋里充满不切实际的幻想,却缺乏不顾一切付诸实践的勇气,甚至对于未知和陌生,心底隐隐存留着恐惧。
可一个念头滋生之后就很难打消,除非它变成了现实,否则我们总会在想起它时或多或少的存在遗憾。也曾有过几次旅行,用脚丈量陌生的的土地,用眼感受陌生的城市。步履匆匆中我见到了很多风景,当然,也见到了更多的人,以及体验到了差点在汹涌人潮中险些挤成肥厚多汁的肉饼。这种感觉算不得美好,否则我怎么会去北京而没逛紫禁城。
于是看着网上那些优美的游客照内心羡慕兼感叹,我该如何在一群脑袋环绕中拍出旁若无人的感觉。小生惭愧,尚未修炼到能随心所欲满世界趴趴走的境界。因此也衍生出更大的渴望,觉得真正对一个地方的“深度游”,应该就是生活上几个月,听过小巷深处的叫卖声,也知道此地通往罗马的路径。去看江南,就从衫单杏子黄的春三月看到接天莲叶无穷碧的夏夜,更有甚者等一场残荷听雨,看一回寒梅初雪。去往塞北,就看大漠孤烟伴着长河的落日与明月,在甜蜜的瓜果中感受天山雪水融化的甘洌。
这样的想法太过奢侈,也正因此,除了喜欢看一直在路上的各种游记之外,我也对生活在某一处的模样产生好奇。前些日子看了《低于海平面》这本书,作者因先生工作在鲜花与风车之国——荷兰的缘故,赴荷兰生活一段时间,用不同于旅人和当地居民的视角,讲述了她眼中的荷兰,让人读来兴致盎然。
终其一生,我们能涉足的地方数之寥寥,但行有域,心无疆,若行不了万里路,倒不妨看万卷书,然后,离那个远方的国度,便仿佛又走近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