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语:我就公号和媒体作为信息载体的个人看法。耐心点,当你看到后面段落时,你会蓦然回首而重温一遍的。
很久没有动键盘了,我在差不多1个月前使用微信公众号(具体时间为21,Aug,2016)。因为较为急切希望与朋友分享对人事物的看法,我几乎每日都发布一篇“之前写成”的小文。朋友告诉我,微信在国内使用频率较高,几乎每个人的手机里都订阅了几十个不同类型的公号。
于我而言,公号作为一个知识、信息平台有其重要存在意义,但,就整体考量而言,它是不能够替代书籍成为步入知识殿堂的台阶的。我偶尔也会逛一逛公号,然而,我总会发现当读者阅读之后,他们并没有因此变得消息灵通而做出更优的决策。
最近一段时间,我的朋友天天盯着他的手机订阅号,用他的手指上翻翻、下翻翻。我问他;“你现在应该对中国房地产市场有独到认知了,毕竟你已经连续几个月跟踪你的几十个房产相关订阅号。”
他回复我道:“我已经发现房地产泡沫很大,而且中国家庭和政府债务都达到历史高值,因此我建议你不能够步入高风险的房地产市场。”我当时就在想,这样接合数据事实的结论,早已经从国外信誉评级机构研报中得出了,那为什么还需要通过阅读无数公号加以强化才记得住呢?
我打开手机订阅号,随手一翻里面的公号,几乎满屏都是在讨论“中国城市排名”、“房地产疯涨”、“美联储不加息的秘密”等。这些信息当然是重要的,很多大众群体甚至专业人士都会阅读,毕竟公号里面也还是有很多研究报告的。
然而有一点是需要斟酌的,这些信息确实重复性太强且挤占了你太多时间,往往让你变得莫名的浮躁和不安起来。我还是认为,需要读读让人变得平静的书籍,自己专业之外的事情就去咨询专业机构,这样才能够在躁动的急流中获得平衡支撑。
你画画就最好把画作好,不要因为房地产涨得凶猛,天天盯着房产消息而贻误了画画技能。其实我们通过最新消息获得对未来趋势的认识而套取交易机会,是没有问题的,因为这恰恰是经济运行平稳的基础。
但是你往往并没有因为每天阅读公号在认知上有提高,你唯一增多的可能就是对社会运行的难以把控感。我有一个朋友,从一个公号中抛出几个问题给我,在我一一作答之后,他最后还是把决策建立在我的意见上了。
他家住江苏无锡——一个财富相当多的“光伏产业”城市,那里的房价是相当的高了(直追长三角的上海、江苏)。在考虑到当前不景气的实业环境后,他跃跃欲试其他地方的房产市场,可较高的房产泡沫让他放弃了投资房产的主意。
鉴于国内银行一年期固定存款仅为1.5%,他想要尽快脱离中国“经济新常态”雾霾,于是打算向我征求这方面财富管理意见。我建议他去海外市场配置资产以分散风险,后来,我给他介绍了一下QDII(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基金,让他投资于海外股票市场指数和新兴市场债券。
过了不久,他又给我发来信息,询问相关问题。他通过阅读一公号里的信息,还产生了不少疑惑,因此,他给我抛出了几个关于投资的问题。比如,如果遇到人民币汇率贬值(从1:6到1:10),而且也遇到国内通货膨胀(从1到10),那么他认为他的真实投资回报竟然为负的4单位。
我后面告诉他,你的人民币资产转换成海外资产时,你有海外资产的投资收益+汇率汇兑收益两笔收入。更关键的点,如果国内因货币超发导致的对内贬值力度与人民币对外的贬值力度不相同,那么就会有一系列的机制加以纠正从而让投机空间缩窄。
比如,国内通胀率为10%,那人民币也理应贬值10%(设定两国利息率及其他因素相同),可如果人民币只贬值了5%,那就引入众多的国际投机分子卖空人民币行动。如果人民币遭到卖空投机,那中国央行就必须用外汇购买被抛售的人民币来护盘,这样就会让外汇储备减少,且会推高人民币借贷利率(市场上的人民币减少了)。一旦人民币借贷利率提高了,那国内人民币资产的实际收益率就提高了。
上面的实际例子,就让我觉得看不看那些财经公号没多大不同,对于非专业或者兴趣不在于此的人士,你就把财富交给专业的机构去打理就好了。很多时候,你看一系列的公号所花费的时间,还不如分配到观看一部纪录片、电影等领域,因为看公号真的不等于读书(看我的,是例外),尤其是那些具有时效性的新闻消息。
如果你担心自己不知道财经事件,你就只订阅几个那些年财经领域的报刊、杂志,那些媒体类公号作为一个专业团体知道新闻需求。我很少订阅消息类公号,因为无论你阅读多少公号所获得的信息量,可能比不上我在一固定时间浏览New York Times, Economist, Time,和BBC所获。
我们读了那么多新闻,可是也不见得对某个国家有个不错的认知,这足以证明在没有基础知识背景下阅读新闻是不足的。我们不知道,那些公号是否具有科学精神的,而要论证“Diaoyu island belongs to China”就需要引用历史素材,只有这样才能够让读者有效地增进知识。
我的建议是,你最好订阅那些不是新闻消息类性质的公号,而且这个公号发布的是针对一个主题所做的栏目,每周能够更新1-3次就足够了。这就像是报刊中的专栏文章了,而且还属于同一个主题所做的连续剧性质的栏目,比如经济观察报周期性地连续更新的关于“户籍”、“通胀”等Columns。
第一期刊发的是“户籍制度起源”,第二期是“户籍制度在不同国家的使用”,第三期是“户籍制度进化”,第四期是“户籍制度优缺点”等等,EOO一共刊发了20+期关于户籍的连续栏目。当你把每期的文章合并到一起,你最终获得的就是一本关于“中国户籍制度”的书籍,然后,你就对这个事物有较为系统且深刻的认知了,当然,这就成为了你的知识。
你在书本上或校园外学习的理论知识,其实就相当于一个会做决策的“智能机器”,而所有的外部信息因素的输入,最终通过这个机器里面的程序进行处理,我们从而得出了某个决策。理论是经过检验的最优逻辑,因此专业人士与非专业人士的主要区别,在于他们这台能做决策的机器不同,毕竟信息作为外部因素是相同的。如果你没有理论基础,但你却希望通过阅读实时更新的新闻来获得理性,那种可能性依然是相当低的。
比如,对楼市的“限购政策”,大部分人群看到“限购”字样,直觉是觉得房子一定会涨的,因此需要想方设法购买到一幢房子。其实,这是符合经济逻辑的,“限购”代表了管控需求,既然需求需要控制足以表明需求的旺盛,所以这部分未能够满足的需求会通过各种方式得到满足,这样就会带动房价继续朝着上涨的预期走。
不过,也有事情的另一方面,既然是管控需求,那代表政府是觉得房价过高了,需要引导购买者的对房价上涨的预期逆转,否则,政府作为经济博弈方会制定更严格政策来控制房价。那我们这里谁在博弈中占据优势,就需要我们通过把与房产产业利益相关方全部分析一番,比如开发商、房贷机构、土地出售方、投资投机客、房屋刚需者、建筑商、建筑上下游行业、政府等。有的还要分析房产及政策、国际房产市场、利率汇率等变量,因为这些都会通过某一个中间变量而影响到房产市场发展。
人们大致的逻辑是,一方面,政府需要维护稳定局面,因此不会让房价硬着陆,否则中国金融系统、汇率系统可能都岌岌可危,所以政府会不会让房价降得太厉害;另一方面,中国居民、企业、地方政府债务都达到世界最高水平,房产泡沫巨大、金融风险集中,因此政府不会让房价继续泡沫化而难以化解。
那到底该不该在现在买房,答案是,可以考虑向那些一线和新二线城市靠拢,因为未来人口流入所带来的刚需够大的。既然大部分公号都是依照这样的逻辑去分析房价,那你又何必去重复地看这些类似的信息。
中国有一个极为有趣的现象,比如“G20峰会”之后,一大波外来客和当地人才加入购房大军,因为他们整天都受到中国媒体铺天盖地的“杭州报道”。若你对杭州也不是特别了解,但你知道“Alibaba”在杭州,而且G20期间所有头条都是关于“杭州新经济”的报道,那在如此舆论环境下,你渐渐认定杭州以后一定会有高潜能,房价当然会水涨船高的。其实,凡是有经济框架的人士早就在“G20峰会”前就在杭州低价布局了,因为他们心里有一个“efficient market hypothesis”。
印度的媒体虽然在立场上更加客观、透明、自由,但缺乏深度调查特性的新闻始终属于“次品”。如果按照这样的趋势发展下去,很可能变跟“People's daily”没什么区别。人们都在强调跟得上“事实新闻”,所以大家都在阅读全国范围内的“娱乐新闻"、“财经新闻”、“教育新闻”等,因为人类的本性在于希望第二天的生活有点“不同”。
人们早上一遇到同事或其他群体,都会首先提一下今天他读到的“大新闻”,因为他们认为只有新闻才能创造更宽阔的“常识区域”。人类的生活不过就是堆积在“常识”基础上的积木,人们不愿意去了解历史真相来创造更多可以交互的“常识集”(因为他们认为过去发生的事情对今天的生活没太大用处),而大多数群体选择的是翻翻所谓的“新闻事件”来形成他们之间的“常识交集”。
有很多年轻人可能倾向于关注“娱乐名人”,谁、谁、谁与谁约会了,与谁结婚了,与谁生孩子了等花边事件更是他们的焦点所在。当某些其他不太关注这些八卦的群体出现在他们面前,那些年轻人就觉得这些旧骨头“落伍得不行了”,因为这些已经被年轻人当成他们的“日常常识”语言和认知体系的东西,若不能够为另外的群体理解或跟进,那确实会让他们觉得那些前面提及的群体是脱离“常识的”。
其实,大多数“财经事件”、“八卦事件”、“教育事件”等跟我们真没有多大干系,我们只是一味地吸收这些每时每刻都更新着的“新闻”,来强求自己搭建着这个社会所达成共识的“常识事件”,回过头来观看,大多数群体又都根本挖掘不到真相和事实,只是跟着有偏见的媒体和“明星砖家”在那里摆着一副教化整个社会的“道德楷模样子”。
现在很多人都在大谈高谈“P2P”、“供给侧改革”、“互联网金融”等财经领域新闻,这些区域就似乎逐渐成为全中国所有“现代公民”所必须掌握并熟稔的“常识概念”,每天都需要在饭前饭后跟陌生的或熟悉的人群交谈且沾沾自喜地评论。
既然是“社会常识”范围内的概念,那不管男女老少都整天被电视上的广告“狂风滥炸”和周围那些好友灌输这些看起来“先进的概念”,在一个不懂得这些被社会强制附加的“常识”就被定义为“落伍”的氛围里,那些“虚荣攀比”的无知莽撞“现代人”就加入到“P2P”、“互联网金融”、“炒股”等现代金融模式中去了,自以为完全掌握了这些“常识”并且拔得头筹的疯狂自恋者最终沦为某些奴隶主的“奴隶”而哭诉无门。
在一个“全民造星”的国民狂欢中,难以计数的90后、00后甚至10后都成为了社会的“明星偶像”,如果你们不愿意或不能够了解这些被时代赋予的“偶像”,那这个时时刻刻在不断变动的“常识集合”就会把你们定义成为“Out的一代”,可是一个没有任何经典作品等硬功夫的“偶像”何以能不为时间所抛弃?
每个人都有道德框架和审世眼光,如果有所谓的“官方道德标准”去规制整个活泼的社会,那经过各种变形和进化后的社会最终会沦落为没有任何“道德标准”,整个民族和国家都处于一种缺失“好与坏”相对区分的“无信仰境地”。
“Patriotism”是必要的,因为保护同一区域的种族免受外来种族的侵害是“集体行动”的前提,但是“Patriotism”始终应当是一种自愿和自发的行为,凡是有国家行为的“Patriotism行动”都是很有争议空间的,因为只有一个失去民众拥趸的政府才会那么在乎“Patriotism”的重要性。
我希望你不要人云我云地追着社会定义的“常识集合”,大部分欧美群体最关心的还是他们生活的那个小社区新闻事件,我们关注了太多被别人操纵或定义过了的“乱七八糟的热点”,于身心都没有多大的好处,还不如用这些事件去读读家乡的新闻和历史,国家风云人物再精明也是食肉动物、食色哺乳,很多时候对社会和人类文明的贡献是零甚至为负(当然,依照我们衡量标准而定)。
我认真地搜集了关于各国领导人他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其实发现他们往往依靠报纸和杂志获得的。比如,美国总统奥巴马就喜欢阅读《芝加哥先锋报》、《纽约时报》、《美国新闻周刊》和《时代杂志》,他每天都要起床时边喝咖啡边看报纸,有时候是在他的IPAD上。
后来又注意到了一篇文章,认为新闻其实跟一般人群根本没有关系,往往是浪费时间和精力去打发无聊的手段罢了,因为新闻事件大多数是一个距离社会微观个体相距甚远的,他认为去关心一些对自己丝毫无关的即时事件只会增加本来有限精力的负担。
我觉得每天关注新闻其实是没必要的,我们应该以月份或季度为周期去阅读在那期间发生的事件。因为我们阅读新闻的真实目的是想亲身经历那段历史,而新闻一旦过去就是历史事件了,如果周期太长就会导致我们只能像现在这样通过不同载体去理解过去20-30年发生的事件。
News gives us fractional information,so we need to have a complete framework to understand the society.Actually,too many media workers are not qualified for editing and reporting some professional topics,because they do not have a good understanding on the background of those topics.Still,many news workers had some predetermined opinions on some issues before they worked for the profession.
It is quite difficult for American reporters to objectively write many debatable topics on China,it is because they had been educated to accept some universal values since they were in childhood.Chinese reporters could not accept gay marriage,campus gunshot,early sex and so on which are common in US,so they do not write the reports in an objective way to tell Chinese readers.
For any news media which has an influential voice in editorial column,it should invite or recruit experts to analyze these topics.However,too many medias still ask those unqualified people with other field backgrounds to write this.Media should be more professional and specialized,I really think those students just studying in communications and journalism are unqualified for news occupation.
A country has to develop many think-tanks to better inform their people,news media can be used as a road to present facts,only facts(if they do not have experts on some professional aspects).Obviously,China is lack of think tanks,especially from non-government organizations.
A society should be more and more dependent on think tanks to develop ideas and analyses,news media is of no use if they can not partner with professional experts.This is a big gap between China and more developed countries,considering our constraint of political system.As a citizen,I have responsibility to do some contribution to our society.
I should be more constructive,instead of destructive.Everything would be better and better,if we do not give up our dreams and moralities.Nobody wishes others to be worse,because we are basically equally important.
注:封面图来自网络。
注本文系原创,转载请联络:xiwangzhixing0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