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开花谢,春去秋来,而人还在那里翘首以盼,这是多么让人感伤的画面呀。苏轼在这首词里,就表现了这样一个主题,当杨花如雪,他走了,当雪似杨花,他还没有回来,于是妻子在一个个本该团聚的夜晚只能独自己仰望,纵然明月千里能寄相思,也代替不了妻子对丈夫的思念。唉,说多了都是泪!
重团聚、怨别离,诚如李商隐在《无题》中说:“相见时难别亦难”。于是诗人们心中的诸多感伤,便只能化成一首首动人心弦的诗词作品。千百年之后,苏轼之所以如此让我们喜爱,除了他面对坎坷时的乐观旷达的处世态度,更重要的是他对亲人、朋友的真性情,面对与妻子的分离,丝毫不掩饰这种感情,让我们能够看到一位有血有肉的大文豪,而不是简单枯燥的那种豪放。
原文
去年相送,余杭门外,飞雪似杨花。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恰似姮娥怜双燕,分明照、画梁斜。
译文
去年相送于余杭门外,大雪纷飞如同杨花。如今春天已尽,杨花飘絮似飞雪,却不见离人归来,怎能不叫人牵肠挂肚呢?
卷起帘子举起杯,引明月作伴,可是风露又乘隙而入,透过窗纱,扑入襟怀。好似那月光无限怜爱那双宿双栖的燕子,把它的光辉与柔情斜斜地洒向画梁上的燕巢。
赏析
了解苏轼的人都知道,苏轼和发妻王弗之间伉俪情深,但是王弗的早逝让苏轼久久不能释怀,为其写下了许多思念之作,而其中就有那首著名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的孤寂凄凉,让我们深刻体味到了这位大才子的多情。或许是对于发妻不能忘怀,苏轼后来又娶了王弗的堂妹王闰之。
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三月底、四月初,任杭州通判的苏轼因赈济灾民而远在润州时(今江苏镇江)。为寄托自己对妻子王润之的思念之情,他写下了这首词。此词是作者假托妻子在杭思己之作,含蓄婉转地表现了夫妻双方的一往情深。
上片写夫妻别离时间之久,诉说亲人不当别而别、当归而未归。前三句分别点明离别的时间——“去年相送”;离别的地点——“余杭门外”;分别时的气候——“飞雪似杨花”。把分别的时间与地点说得如此之分明,说明夫妻间无时无刻不在惦念。大雪纷飞本不是出门的日子,可是公务在身,不得不送丈夫冒雪出发,这种凄凉气氛自然又加深了平日的思念。后三句与前三句对举,同样点明时间——“今年春尽”,气候——“杨花似雪”,可是去年送别的丈夫“犹不见还家”。原以为此次行役的时间不长,当春即可还家,可如今春天已尽,杨花飘絮,却不见人归来,怎能不叫人牵肠挂肚呢?这一段引入了《诗·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手法,而“雪似杨花”、“杨花似雪”两句,比拟既工,语亦精巧,可谓推陈出新的绝妙好辞。
下片转写夜晚,着意刻画妻子对月思己的孤寂、惆怅。“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说的是在寂寞中,本想仿效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卷起帘子引明月作伴,可是风露又乘隙而入,透过窗纱,扑入襟怀。结尾三句是说,妻子在人间孤寂地思念丈夫,恰似姮娥在月宫孤寂地思念丈夫后羿一样。姮娥怜爱双栖燕子,把她的光辉与柔情斜斜地洒向那画梁上的燕巢,这就不能不使妻子由羡慕双燕,而更思念远方的亲人。
创作背景
此词作于公元1074年(宋神宗七年)三月底、四月初,苏轼时任杭州通判,因赈济灾民而去润州(今江苏镇江),为寄托自己对妻子王润之的思念之情,他写下了这首词。
备注:1. 图片来自网络,侵之必删。
2. 部分诗词释义及赏析资料选自《古诗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