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世界,估计不会有哪个国家比中国更重视酒桌文化在事业与人际交往中的润滑作用了。
中国酒桌文化是中国特有的文化,历史几乎与人的历史一样久远,早在汉字成熟之前,中国人就已经掌握了酿酒技术,酒桌文化也随着酿酒技术的发展深入中国人的血脉深处,影响深远。
随着社会不断进步发展,不少旧时候的陋习都早已摒除,可这酒桌文化非但没有销声匿迹,反而大有愈演愈烈的形势,虽然目前社会上对此也有很多质疑的声音,但这些负面声音丝毫没有动摇酒桌文化的地位。酒桌文化到底有什么魔力,为何如此根深蒂固?
01
不上酒桌不谈事?“揭开社交面具”的酒桌文化
提到酒桌文化,不少年轻人嗤之以鼻,可哪怕嘴上再怎么说着“文化糟粕”,可酒桌文化就是始终屹立不倒。到底为什么非要搞酒桌上的那一套?很多人会说是为了好办事。真的是这样吗?
人一喝酒,一上头,往往很难做出理智的判断和决定,更别提比比皆是的酒后误事的故事了。可见喝酒,并不是一个办正事的好方法,甚至还有可能带来相反的影响。可大家还是愿意在酒桌上谈事、谈生意,为什么?因为人们普遍认为通过酒局可以给正事做铺垫,用喝酒的方式可以迅速消除彼此之间的距离感,增强亲密性。
这里有一个心理学的应用,叫做“曝光效应”,与距离产生美相反,指的是人们会偏好自己熟悉的事物,只要一个事物经常出现,就能增加对它的喜欢程度。换句话说,在酒桌文化中,人们就是通过一个酒局,让双方有了更深的印象,从而在短时间内形成一种错觉:这个人不错,可以和他有更多接触。
其实想要拉近与交流对象的距离,可以有很多方法与场合。哪怕地点是餐厅,也可以是一个简单的饭局,但为什么万千选择中,大部分人不约而同的都选择了酒局呢?因为酒精可以让人情绪高涨、控制力下降,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觉得酒局上“好说话”的原因。究其根本,是对于自身文化底蕴的不自信,可以在酒局上“信口开河”,即便是表达有误过后也只需一句“喝多了”就能心照不宣;但如果真刀真枪地开诚布公,反而往往会词不达意,说不到点子上。
02
酒桌文化,体现的是家庭中的权利附属心理
看酒局是否安排得成功,首先就得从这个酒桌座次的安排上来看。这一点,别说是和朋友同事了,哪怕在家庭内部的聚餐上都是头等大事。主客的位置需要正对大门或者是能够一览整个宴会大厅,通常是家中辈分最高作为上宾;之后再严格遵守“左重右次”的安排原则,越重要的客人,安排的要离主位越近……等等诸如此类的餐桌礼仪让原本温馨的家庭聚会平白增添了很多规矩和约束。
更让人头大的是被父母cue到在家庭聚会上表演节目的时刻。每到这个时候,长辈总是兴致盎然,七大姑八大姨都涌上来等待这场所谓的助兴表演。而当事人或者年轻一辈往往尴尬地脚趾扣地,只想赶紧找个地洞钻进去。若遇上更小一点的孩子不情愿,还会被扣上“忸怩、不大方、不自信”的帽子。
可是难道不愿意在聚会上表演个节目就是“不大方、不自信”了吗?特别是对于价值观尚未成熟、尚不能独立做出判断的孩子来说,家长过多的对其进行这样负面的评价,无论是否正确客观都会给孩子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甚至可能在一次次的“定义”下真的变得不自信起来。
而对于长辈来说,“让孩子表演个节目”等同于自己出了风头、有了面子,所谓的让孩子上去锻炼锻炼不过是打着为孩子好的旗号而已。在酒桌上,对于长辈来说,孩子是他们的教育成果,在这种心理作祟下,家长将孩子当做了自己炫耀的资本,终极目的是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03
“劝酒文化”劝的不是酒,是对权利的服从
“劝酒文化”大部分人应该都不陌生,从小我们就沐浴着浓郁的“酒文化”长大,职场局、社交局,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酒局。知乎一位ID名为成大器的优秀视频创作者是这样形容的:
初入“社会”这个大江湖,分分钟有人拿着酒来“教你做人”。
——你跟我谈生意?来来先把酒干了再说,什么你说你不喝酒?是不是看不起我;
——职场上不喝酒?是不是不给领导我面子啊;
——这件事能不能办成?看咱今晚能不能“喝的高兴”了……
强行劝酒、灌酒实为一种文化糟粕,可道理大家都懂,真正想要远离却怎么都做不到。在职场的酒桌上,新人、下属喝的那不是酒啊,是对上级的服从,体现的是对上司的忠心。如果你本来只想喝一杯,但在位高者劝酒后,能喝个三杯,起码说明你忠心,以后能用。而一旦想要拒绝,就必须承担拂了领导面子,有可能不被重用,甚至是“穿小鞋”的待遇。
同时,在酒桌上主动敬酒也是初入职场新人的一门功课,酒杯高低、敬酒时机、祝酒词处处都有学问。不少新人还会特意了解相关讲究,万一通过这次酒局说不定就能让领导高看一眼呢?这都是源于对自身本领的不自信,没有过硬的实力,哪怕凭借酒桌文化争取到相应的机会,也迟早会失去。
请牢记,提升自身永远是自己最重要的底牌。也许我们无法让酒桌文化彻底消失,但至少,可以做些什么,让我们有勇气对不合理的“酒桌文化”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