梓门桥镇:移风易俗让乡村文明焕发新气象
本报讯 “村里成立了红白喜事理事会,一场丧事下来可节省近4万元。我们响应镇里的倡议,破除陈规陋习,红白喜事一切从简。”近日,在双峰县梓门桥镇铃山村采访时,村民江泳杨高兴地对记者说。为进一步提升村级治理能力,实现乡村振兴战略,该镇从移风易俗出发,因村制宜,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使乡风文明建设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节俭办喜事只是文明乡风建设中的一项。我们把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村民的情感认识和行为习惯,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社会风气和精神面貌,让乡村焕发出文明新气象。”梓门桥镇党委书记刘志国介绍。
62岁的宋光明是该镇长来村的孝子。为照料年近百岁、体弱多病的母亲,他一直放弃外出务工赚钱,二十年如一日,曾因母亲便秘跪着用手指头为其挖便。该镇与村委会得知宋光明的孝心后,挖掘整理出其事迹,在村里围绕“孝“这一传统美德建造了一个孝文化广场,还组织村民自编自导自演,将其事迹搬上村联欢晚会舞台,让“孝”走进了乡邻的心里。
如今,挖掘自身文化、打造独具特色的文化广场成为该镇各村乡风文明建设的一大亮点。土桥村的家文化广场,大村村的忠文化广场,周井、东湾两村的法治文化、廉文化、红色文化广场……太极、书法和戏曲等传统文化,尚德、敬老和勤学等传统美德,勤劳致富、睦邻友好和遵纪守法等村规民约,杜绝铺张浪费、反对封建迷信和提倡厚养薄葬等移风易俗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墙和公益栏,成了各村“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宣传景观。
“文明乡风激发了村民参与各项文明活动的热情。我们早晨有太极队,晚上有广场舞队,周末有书法队;村里有老年人协会、爱心互助会、红白喜事理事会,每年年底还自编自导自演的农民联欢晚会……”长来村总支书向滨海如数家珍,介绍村里的各项文体活动组织队伍。“现在,各家各户打牌赌博的少了,放鞭炮少了,铺张浪费少了,村民负担少了,邻里关系更和睦了,扯皮打架现象基本没有了。”
“镇里颁布了实施方案,成立了乡风文明建设领导小组,设置了文明办,37个村因村制宜制定了各自的村规民约。通过弘扬身边的道德模范,开展各项文明评比活动,村干部和党员带头,通过自律和他律,破除铺张浪费和大操大办等陈规陋习,逐步形成了共同推进乡风文明建设的好局面。”梓门桥镇党委书记刘志国表示。(本报记者 冯兵田 通讯员 陈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