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港一政”是国际港口遵循的贯例,但世界第一港——“洋山港”却是一个特例。 在小洋山(岛)上建成“洋山港”后,码头公司在上海注册上市,该港区的经营管理权“归”上海市,行政管理权仍归浙江省。尽管有关部门的这一不明确表态将使港区未来在管理问题上面临诸多“扯皮”问题,但双方都逐渐意识到合作的重要性。像东海大桥连接在浙江省舟山群岛嵊泗列岛小洋山(岛)与上海市之间,“洋山港”正在成为浙江省与上海市在经济领域合作的结晶与典范;而这种复杂而密切的关系,也是“洋山港”参与国际港口贸易竞争的的支点与契机。“值得我们注意并明确的是,杭州湾(这一海域)绝对容得下——整个上海市和整个洋山港区。
上海,作为中国最强大的制造业产业基地。企业创新成果渗透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高效、节能、环保、安全、服务带来的是全新的生活体验。而这一切,离不开上海为企业创造的创新氛围。
浙江,作为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和现代工业的发源地之一。在新一轮全球信息化浪潮的背景下,“创新驱动,提质增效”——作为未来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一条主线;与此同时,不断加快“立国之本”——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数据化、绿色化、服务化的转型与发展。所以,我们需要营造这样一种鼓励投资、鼓励创新投资、与此同时包容各种创新成果的文化氛围。
2016年5月25日,《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由国务院正式批复。按照《规划》要求,“长三角城市群”将建设成为面向全球、辐射亚太、引领全国的世界级城市群。
上海,作为“长三角城市群”的核心城市,要发挥辐射引领作用,争当国家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完成好“一个龙头、三个中心”的重大使命。这就要求上海在转型发展的挑战面前,迎难而上,探索新路子,确定新目标。不仅自己要再上层楼,还要带领其他城市与地区步步登高!
2002年5月3日,在旧金山访问期间听取汇报后,胡锦涛总书记在《“温州世界贸易中心”设计方案》上欣然签字,以示鼓励。
温州世贸中心,不仅仅只是浙江第一高楼的体现,而更多的是瓯越大地标志性建筑物的象征。它,凝聚着无数温州市民与海外游子的心血与目光。它没有上海“万国建筑群”的高调与张扬,集成了温州建筑(乃至浙江建筑)的大气、厚重与内敛的特点;像“世纪广场”的投资、规划与建设,它同样体现了温州的财富与胸怀。它的建成与投入使用,必将有力推动浙南地区经济发展,进一步提升温州的整体形象,成为超级国际贸易的“枢纽港”,将更好地服务于“温州经济”,服务于“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建设规划,服务于‘以上海为中心的“超级经济区”’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战略。像80年代的深圳,像90年代的浦东,这就要求温州秉承“敢为天下先”的温商精神,以不愧先人创基业之不易;树立主体意识,不断务实基础,完善自我;激发“再上层楼”——继续深化改革的干劲和决心,自强不息,艰苦奋斗;明确自己在各区域发展建设中扮演的角色;发挥辐射引领、中心集聚、枢纽对接作用,影响并带动周围城市与地区。作为“长三角”、“海西区”和台湾地区的交汇点,温州还应发挥自身的特点与优势,扮演好三者在经济、文化、社会等各领域交流合作中的“桥头堡”角色……
浙江,是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地区和国家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它不仅在国内多项地区经济排名中位居前列;在地区与国际范围内评价,它的地位也不容忽视。它不仅今前有着超强的实力和广泛的影响力,事实上,近千年来(除1949~1978年),它始终是中国经济发展(特别是民营经济)与城市建设的先行者。像这样一个地区,如何在转型升级的战略中,寻找新突破,实现新飞跃?如何完成传统制造产业的更新换代?这不仅是浙江人关心的话题,它也是全国都在关注的课题,它将产生非比寻常的拉动作用与示范意义。
现在,每一次围绕这两个地区的发展而展开的分析、讨论与辩证,都是在为它们寻找发展的钥匙,实现新的发展提升与进步。“一省一市”应该感谢他(她)们;比“感谢”更有意义的是,它们会继续深化改革,“书写”出更好的改革开放成果,向政府与人民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进而在全国范围内作出优秀的示范与标率,以此在世界范围内表明中国改革开放的心迹与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