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怀疑是否存在一门“关于人类心智”的科学。他认为这门科学很可能不存在,因为这一主题本身就是主观的、内在的、个性化的,而且不能进行外部观察、经验或审查的。
一个世纪之后,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奥古斯特孔德拒绝除了共享给公众的科学调查研究结果之外的所有知识。这意味着任何形式的内心都被排除在外。因为它不能共享,也不能被验证,这就意味着不可能有心理学。
当卡尔波普尔对科学做出普遍定义感到不舒服时,他将物理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理论与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奥地利同一时代的阿尔弗雷德阿德勒两位心理学家进行比较,他认识到这两种理论的不同之处在于人们可以通过一定的观察证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错误的,而弗洛伊德和阿德勒的心理动力理论可以用来解释任何新的案例。任何一个新的案例都可以被这两位心理学家用一种合适的理论进行解释,因此这个案例就能支持其理论,从而将其纳入到整体框架之中。
一种理论想要有资格称为科学,就必须具备描述观察结果的能力,还能证明自己有可能是错误的。
随着其他科学的发展,精神活动的某些方面,确实能够被测量和观察心理学产生于人类的心智科学,康德怀疑他是否存在这门科学,也试图找寻关于人类心智和大脑的某些问题的明确答案。
看起来心理学某些方面是科学方面,是不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