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里因为有了他的陪伴,你活得轻松不少,也没有什么顾忌的,因为他的名字叫“父亲”。
所有与“爱”有关,表达“温暖”的颂歌几乎全送给了母亲。从记事起,父亲便和“严厉”、“严肃”等字眼连在了一起。像我们这些70、80后的人,与父亲走的很近的几乎没有。
如果说回忆起来,从小印象深刻地就是挨过父亲“几顿揍”,乃至于怎么“打”的,都能描述的绘声绘色。你想想,记起一个人,需要和“挨揍”联系起来,印象还好得到哪里去?
“父亲”是一个很累的称谓。说男人不易,这个“不易”几乎全集中在“做父亲”之后的人生旅途里。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在父母的庇护下,我们的日子可以说是无忧无虑,但当你顶门立户了,就得什么都需要自己操持,尤其是作为一个男人。
作为一个70后过来的人,深知父亲对于家庭的重要影响力。
可以说家庭的兴衰系于父亲一人。评说一个家庭怎么样,往往要牵连到说“这家的男人”如何。家里摊上一个“有能耐”的男人,那这家的日子可能就过得宽裕一些,家人在村里就倍有面子。如果说有的家庭男人“挺窝囊”,那这家子在村里基本就是“眼子”,什么倒霉事都有可能栽到他们头上。
所以,作为男人的“父亲”,有泪你得憋回去,打碎牙齿咽肚里。一家老小指望你在外奔波,干好了是应该,现眼了就是败家。
中国有传统在那里,“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作为男人的“父亲”,他愿做什么呢?压力可想而知。每天忙碌着,既要注重里子,更要照顾面子,在外面要“装”的像个男人,在家里要“装”的像个强人。
什么事,父亲都得出面,尤其是那些不顺心的事儿。家里老娘们和邻里吵架斗嘴,也得等着男人回来给长脸,最起码显得硬气。孩子在外“吃亏”了,也是哭着、喊着“找爸爸”,让“爸爸来揍他”。
父亲就是家的靠山。
一家人都得看父亲的“脸色”行事。家里的“执法权”往往都掌握在他的手里,力气活是父亲干,可“打人”的事儿也往往是父亲轮起巴掌、提溜笤帚。因此,作为男人的“父亲”在家里又往往是“出力不讨好”,唱白脸的时候多,所以孩子经常是“敬而远之”。
“父亲”是一个很苦的差事。因为经常充当“打手”,孩子不愿意亲近;需要忙于奔波,很少感受家庭的温馨;偶尔阴雨天在家小酌一杯,却越喝越沉重;当妈的喜欢和孩子闹腾,那叫哄孩子,作为父亲却无缘“天伦之乐”,本想歇歇安静下,孩子一通咋呼,闹得“心烦”,说不定又要“轮巴掌”。
越穷越攀比,比谁家富裕,比谁家有什么好东西,不管怎么比,这冤大头都得“父亲”来顶,用后来的话叫“拼爹”。你说,做男人这不是叫倒霉催的吗?
明明知道烟酒不是好东西,但却最符合男人口味,可以发泄,可以“装”,还更具有“男人味”。时间长了“装一回”,不小心“装大了”,还落得个“烟鬼”、“酒鬼”的名号,弄得老婆怨、孩子嫌。这偶尔的一次真情流露,彻底释放,代价也太大了,所以,很多的时候都是忍者。
作为“父亲”,看似有着张扬的人生,实则一生都在忍辱负重,不收敛的人生,注定是一个残缺的男人。结婚前后,最能看出一个男人的转变,这一转变“苦了”男人。
当我们长大,逐步走向“父亲”的人生,那一个曾经的家庭靠山却慢慢下沉;话也少了,由原来的不想说,到如今的说不出来。这个家庭的“强人”要在人生暮年独享寂寞,作为男人注定一生需要坚强,年轻时候需要彰显,老了需要自保,好好守护自己最后的尊严。
那一个曾经若即若离,尴尬地保持“父子”关系的男孩已经长大,当长大的男孩在回味里咀嚼“挨揍”的滋味时,那个曾经“强势”的父亲却连说都不想说了。
他再也不打你了,因为他是你的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