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
《为何家会伤人》是知名心理咨询师武志红的第一部作品,首版发表于2007年,2014年再版,修订6万余字。从今天起,我将和你一起学习、回顾书中的精华。
本文是拆解《为何家会伤人》的第八篇。本书的其它拆解文章详见《心理学解读》系列文章。
另外,文末有武志红老师的心理学,请注意查收。
应试教育下的畸形心态首先源自于父母,然后再经由父母传递给了孩子。由此,孩子不光要经受来自学习的压力,还要经受来自外部的,主要是来自父母的压力。
/ 01 /应试教育的心态古来有之
我们普遍存在这么一个认识:只要一心一意、全身心毫无旁骛的投入到一件事情,我们就一定能够取得好的成绩。
但我们又都有反向的体验,紧盯着一件事情毫不松懈的做下去,只会让自己越来越疲惫,就如同一根不断被拉紧的猴皮筋一样,最后反而失去了斗志!
我们总是在累的时候要去换一种姿势,那怕是另一种形式的累,好像也是放松。有过育儿经历的父母们,一定常常有这样的感受:你陪孩子玩,我放松一下,我去做饭!
看来,我们对于专注于一件事情的理解存在偏差。专注于一件事情是指在做这件事情的当下投入百分百的精力,但并不倡导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只专注于一件事情。那样既单调又容易失去活力。
书中从另一个角度进行了解读:
现代教育的一个悲剧是,许多家庭为了让孩子集中精力学习,不让孩子参与任何其他事,只是一门心思学习,于是许多孩子就只培养出了一个心理支柱——好成绩。一旦这个支柱垮了,孩子的精神世界就崩溃了。
只为孩子打开一个生命的通道,仅为他们展示一个精神的支柱,这是有问题的。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一直以来都倡导孩子报课外班。
课外班的原则是:要长期坚持下去;要考虑孩子的心理承受力;要给孩子留出思考的时间。否则这个所谓的支柱要么不结实,要么未被自己压垮前先被父母压垮了。
但,面对教育时,家长们很容易变傻,我们的父母一定说过:“不许看那些没用的闲书!”,而现在又轮到我们开始说:“孩子,你的任务就是学习。”
生命总是在不断的轮回。
/ 02 /父母畸形的形态催生了孩子的畸形
打破轮回的方式就是自我的觉醒,觉醒的方式就是自我的修炼,修炼中我们看清自己也更能明白孩子。
遇到孩子考试出现问题,家长们常会打马虎,说,“我家孩子就是太粗心,要不然….”,“他太容易紧张了,否则…..”,“这次审题不认真,下次….”
此时,我们不禁要问:难道,考场中的情绪、对待考试的态度不是考试的内容吗?
我们太注重知识本身,却容易忽视与知识密切依附的心理状态,忘记了对孩子情绪的关照,甚至还会进行反向的打压,到头来我们还要补一刀:“你只要不马虎、不紧张、能够认真看题,你就……”
应试教育下,我们必然只盯着高考这最后一道门槛。有限的资源下必然产生区别对待,不能说这种体制本身有问题,就目前来看高考还是最公平的一种模式。有人羡慕国外的模式,但实话说,你没钱、没人脉,国外的牛x学校更是遥不可及。这是题外话,有空我们再说。
说回到事情本身。由于我们不断的提前发力,这种畸形的心态也在逐渐的提前,在社会、学校、媒体、父母不断的灌输下,孩子自然明白父母的用意,也倍受这种思潮的影响,所以孩子间的竞争也必然无情的展开,可以说这种战争正在逐年提前打响、也更加惨烈!
在无法改变事实的情况下,培养孩子扎实的心理素质应该更为重要。独木桥我们照过,其它事情我们照做,但独立的思考能力,生活的自理能力之所以也很重要,就在于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不仅限于知识的战役,他更考验一个人的心理承受能力。
有一个现在很流行的词儿,叫“挫折商”,更多的就是提醒我们除了学习之外心智力量的锻炼,和成人的成长模式一样,经受住多方位的打击才能更快的成长,因此让孩子接触学习之外的东西,给予他更多的成长机会,是他们人生中最好的体验。
很喜欢书中的一段话,我们以它作为本文的结尾:
经历的多样性比经历的单一性更好。顺利会帮助一个人形成一个方向的思维,挫折会帮助一个人形成另一个方向的思维。如果总是一帆风顺,那么一个人的思维就容易陷入单维度思维,对事情的考虑容易片面;如果一个人总是遭受挫折,那么这个人的思维也容易陷入单维度思维。最好的经历就是,既顺利过也遭受过挫折,这样的经历会帮助一个人形成多维度思维。
#心理学知识49#
动力05│实体自恋与虚体自恋:实体自恋是自我对自我的认同,即自我有一个稳定的评价体系,这种人会专注于自我的成长,会投入的去做一件事情,也会去选择自己喜欢的事情去做;虚体自恋,是外界对自我的认同,我所有的一切依赖于外部的评价,严重的虚体自恋是严重的全能自恋,总是幻想着自己无所不能,但总是生活在虚幻中却让自己不断的受打击,所以这种人便是被动的、消极的。真正的实体自恋是在不断的实践中锤击自己的全能自恋,从而全然的掌控了自己的全能自恋,于是才能更客观的观察自己。
心理学故事:一个学生总是不能正确的估计分数,估计的80分,实际只有59分,原因在于,他害怕在估分时总是遭受打击,所以他只凭借自己的感觉,而不是对照着答案去估分。这个学生害怕真实的结果给予他的打击,所以活在严重的虚体自恋中,而虚体自恋无法增进个人的真本事、真感情,只会在虚幻中浪费自己的生命。
——来自《武志红的心理学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