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和小姑子出去洗头,两个洗头工在我们洗头的过程中聊起天来,姑且称我的那个洗头工是甲,我小姑子那个是洗头工是乙吧!
乙开始感叹:“小孩子有老人家带的人就是幸福!”甲问:“你的老人不是帮你带小孩吗?” 乙像打开了话匣子一直抱怨说她的公公婆婆都没懒,借口在家种菜也不来帮她带小孩。回去还到处说帮我带孩子有多辛苦。甲说:“可能老人家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减轻子女的负担吧!”乙一听觉得更加生气,说种菜能种多少钱,我几百块钱都能买好多菜了,上次他从老家搭人带菜过来我看都没有看,转手就被我丢到垃圾桶里去了。甲听了乙的话显然惊呆了,嘴里却无力地说了一句:“也不至于如此吧,他带菜给你证明还是老人家心里有子女的啊!那他帮你带孩子你有没有给他生活费啊?”“一天的菜我都买好放冰箱了,哪里还用给钱他们花”乙有点心虚地回答到。然后两个人沉默了~~~~
“我觉得我的命挺好的,公公婆婆对我都很好。”甲用这句话打破了沉默。乙并没有说话,甲继续说:“这个家除了穷一些,人都很好。不过穷苦都是几年的事情,会熬过去的。每次我回去他们都会弄好多好吃的东西给我吃,怕我这里打工没有东西吃,我公公婆婆在家种了好多稻谷、番薯、粟子,养了一群鸡鸭,他们还帮我们带小孩子,大大小小6个啊!多不容易啊!他们那么辛苦都是为了减轻子女的负担,有时候我都觉得愧对老人家。年轻人没有减轻老人家的负担。”后面甲断断续续说了一些事情,有件是抱怨当年结婚的时候只给她妈妈5200的红包,觉得她亏欠她自己的妈妈,后来又说不过结婚后,我公公婆婆现在对我的爸妈还是很好了,两家离得近,只要公公婆婆有的他们都会拿点给她。现在想想又没有什么好抱怨的~~~~乙还是继续地沉默着。
作为一个旁观者来说,同样是出来打工的已婚女人,家庭条件应该是差不多,不同地只是面对生活的态度。她们就像一个硬币的两面,甲记住的是公婆对她的不好,乙记住的事公婆对她的好,回家加菜这种事情都记在心里。每个人都有一个情感账户,有些人不断透支,有些人不断充值。
甲就是不断透支着家人对她的情感,并没有用实际行动去填补透支的情感,直到公婆对她已经没有了耐心与指望。当一个人把另一个人的付出当做理所当然的时候,就是情感透支的时刻。乙每次回家在接受公婆好的同时,会给他们带上负担的起的东西,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活。不断向她的情感账户里充值,让她即使在条件不那么好的家庭也有满满地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