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 |《在伦敦三天“四缺”的日子里》(16)

第二天:餐桌上的故事

11月22日伦敦时间8:00。昨天,单位外事办李先生在电话里告诉刘先生,有关人员正在帮我们联系伦敦的华人旅行社,所以,我们准时到宾馆餐厅吃早饭。怕有人在吃饭时来找我们,我们在门上贴上“我们在楼下餐厅吃饭”的纸条,这样,我们就可以从容吃早餐了。想到一会儿有人带我们出去转一转,心情特别好,吃的也比较多。欧洲一天三顿饭早餐最丰盛,有烤肉肠、烤肉、鸡蛋、面包、奶油等,但天天差不多,没有什么新花样。

我们到餐厅首先四处寻找中国同胞,可一个也没找到。可能是英国不在欧洲主要旅游线路上,中国人到欧洲旅游不顺路,所以中国人来的少。另外,当时到英国必须有因公护照又必须单独签证,远不如到欧盟其他国家方便。欧盟大多数国家实行的“一证通”在英国行不通。另外,我们住的宾馆价格较贵,地方较偏,在伦敦的最西部,所以,这里没遇到中国同胞。

去英国之前,有人说英国人喝茶,不喝咖啡,我在早餐看到英国人端着咖啡杯一点不少喝。英国人喜欢喝红茶。我们这次出去带的礼品是龙井茶,看来不太对路,但他们还是很喜欢中国茶。

语言不同影响着人们的交往,如果世界上是同一种语言,不知还要前进多少年。由于语言不同,很简单的一件小事,就可能变成一个小笑话。

刚到欧洲吃早饭时,我看餐桌上有个不大的长条小纸包,我就把一个黑人女服务员叫过来,用笔在餐巾纸上画个“?”号,问她这是什么,她说了半天,张嘴比划,并有往嘴里放的动作。

我明白大概意思,这肯定是吃的东西。这时,我们团的一位女同胞问,这是什么?我说,刚才问服务员了,这是吃完饭,放在嘴里清口的东西,相当于我们的口香糖。我刚说完,对面的女同胞就把这个小白片放进嘴里,我还没等问味道如何,这位女同胞士又把这个像个白药片的东西吐出来。我问是什么,她说:“你胡诌,这哪是什么清口的东西,是糖精。”

讲究礼仪、文明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只不知何时被个别人坏了规矩。我发现,有时在欧洲吃早餐,只要中国人往里进的时候,餐厅服务员大都会引导中国人坐在靠里边的座位上,其原因是中国人吃饭时,说话声音大。

在欧洲餐桌上讲究不少,以英国为例:餐巾打开后,可铺在大腿上,也可将一角插入领口,挡在胸前;右手拿刀,左手拿叉(提示:吃西餐要记住,否则每到吃西餐还要问别人),刀子用来切肉,叉子往嘴里送食物;切肉时不要碰出声音;吃剩的骨头和鱼刺要用叉子送回盘子,不能吐进盘子里,也不可动手;喝汤要用匙子喝,不能端起来直接喝,不要喝出声音来;不要含着食物说话;刀叉并拢放在盘子里,服务员会认为你吃完了,会将其收走;只顾自己吃饭不与别人讲话被认为没有礼貌的,但说话太多、声音太大就更不礼貌了(提示:到欧洲吃饭不要大声讲话)。

开始,餐厅服务员有意识把中国人尽量安排在角落里,我还认为是一种良好的服务,是对我们照顾,时间长了,才看出缘由,原来是因为中国人说话声音大。我可能是逆反心理作怪,就不按服务员引导坐,非不坐在边上,人家服务员也不强求,只是引导一下而已,你坐在哪里自便。其实,按中国人到饭店里吃饭的习惯,除了包间以外,一般人都愿意坐在大厅边上的饭桌吃饭,比较清静,坐在中间,四面都是人,看着你吃饭,总是不得劲。我宁可不得劲,也不坐在边上,我不大声说话还不行。后来形成条件反射,回国后,只要在大厅吃西餐,我不自觉就坐在中间。

欧洲早餐比较丰富,西餐早上有鲜水果汁。出门在外,不太习惯吃水果的先生们,缺乏维生素,容易上火烂嘴。在欧洲一个不大的苹果也需人民币6元以上,有的人还不愿吃。那么,早上喝一两杯鲜水果汁是不错的选择。

欧洲之旅,无论是公务还是旅游,平时在中餐馆就餐,大都是五个菜一个汤,炖豆腐、炖白菜、炒猪肉(牛肉)、炒鸡肉、炒鸡蛋(炖鱼) 一般是主打菜,外加一个汤。在欧洲大一点中餐馆大部分是台湾人开的,中国留学生在餐馆打工的比较多,收入较低。也有温州、广州等中国大陆人开的中餐馆,但相对规模比较小。在欧洲吃中餐,总的感觉,中国大陆路边小店随便找个做饭的去了都能当大厨。中餐馆只能赚中国人的钱,质量不高实在是影响着中国美食文化的形象。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