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得到学习一门大脑健康课,在专业知识以外,我还从课程中得到了以下三点启示:
第一,关于文章结构。
以第一节为例,文章题目:如何让脑子更好使。
首先,what?什么样的大脑是强大的?生理上无病,精神上快乐、宁静,可塑性强。
然后,介绍大脑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在此基础上引出如何才能让大脑变得强大。
教学中,每个知识点间也应该尽量找到联系,层层递进,把一节课的内容如同讲故事一样有逻辑地慢慢展开。
第二,使用类比。
文中使用了大量类比,将抽象的专业知识变得简单、形象,这是我在教学中应该借鉴的。
例如,将神经元比喻成大树;将髓鞘类比为电线外面包裹的绝缘层;在讲神经元可塑性的时候,用陶瓷和橡皮泥类比;在讲兴奋在突触进行传递的时候,类比为烽火台上的信息传递等等。
关于类比,我想到的大神就是物理学家费曼先生,他能将晦涩的物理知识用小孩子都能听懂的话讲给你听,也难怪他所在大学餐厅的服务员觉得费曼先生不是一个教授,因为别的教授的话都听不懂,但是费曼说的都能听明白。
《如何高效学习》的作者斯科特·扬也极力倡导在学习中使用类比,这学期我应该有意识在这一点上去努力。
第三,给出具体数值。
把自己当做一个学生去听课,会发现对一些数字更敏感,因为有了数字,根本无需再做过多解释。例如,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元有1000多亿个;大脑中的血管丰富,全长有16万公里;大脑只占体重的2%,却消耗了20%的葡萄糖;有髓神经纤维的传导速度可达100m/s,和高铁的速度相当;50岁后,海马体每年会萎缩0.5%等等。
教学中,有时候嫌麻烦不太愿意去记这些“无关紧要”的数字,因为太多了,总认为会加重自己的记忆负担。以后,该转变一下想法了。
罗胖在前天的直播中提到,越是忙越是要学习,他劝那些仅仅出于逃避,不想做事而打算去读MBA的人,趁早放弃。这一点我很认同,而且越来越觉得,学习与工作没有明显的界限,互相促进,互相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