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25日
暑假经常在几个社区工作站搞活动,对社区的其它地方都没有什么特别感觉,唯独对图书室情有独钟。看着每个社区工作站或大或小的图书室里摆放的书,都忍不住想多看几眼,忍不住想伸手去抚摸,就像对待怦然心动的心上人。可是每次活动都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根本没多余的时间和书亲近。
多数社区工作站的图书,只能在图书室里翻阅,不能外借。于是,每次匆匆忙忙离开时,都不免心生遗憾。
中秋放三天假,对于独自客居他乡的我来说,既没有亲友要拜访,又没有情人要约会,外出旅行吧,又嫌时间短了。待在宿舍写写文、听听歌、散散步。可能由于应了那句“每逢佳节倍思亲”,孤独、寂寞和无聊像一层稀薄的雾霾,不时地袭上心头,让人有种欲哭无泪的感觉。
虽然我就住在碧眼社区旁边,但是,因为我们没有在哪里开展过活动,所以我从来没有进去过,也就从来没有想到过,这里自然也应该有图书室。我何不去看看。我为我的灵光一现感到万分激动。立刻下楼走向党群服务中心大楼,路过保安室,我礼貌地向一个年轻的保安询问:“你好,请问咱们这里有图书室吗?”
他非常热情地告诉我:“有啊!进大厅右转,二楼,楼梯口。”
我向他道谢,然后直奔目的地。可是让我大失所望的是门紧闭着,上边有张通知:中秋节放假一天。不过,我并不灰心丧气,因为我知道它就在这里,就像造访一位知己,虽然碰巧她不在,但她贴心地告诉了我,她不在的原因。只要我来,明天就能如愿以偿。
今天早上就像第一天去上学一样,心情特别激动。图书室的门是开的,靠近门口有一张电脑台,是工作人员办公的地方,图书室四壁摆放着书柜,上边摆满了书。右侧中间摆了几张长桌子,有为中年男子手里拿着笔和尺子,桌面上铺着白纸,好像在绘图。
“请问可以在这里看书吗?”
他抬头微笑着望了我一眼说:“可以呀!”
“谢谢!”
说完我就转向左边,左边中间放了几张白色的圆桌,桌子上放有电脑,四周摆着凳子。我心情愉悦地从从每个书柜前走过,温柔的目光打量着每一本书,它们报我以微笑。我贪婪地闻着淡淡的墨香,胜似丹桂的芬芳。
置身于书海(虽然不算很多,我能用心读完每一本,那一定收获满满。)一时竟不知如何选择,红玫瑰也爱,白玫瑰也爱;朱砂痣亦爱,明月光亦爱。最后选定了一本《感悟人生的优美散文》,首先是它前言里的一段话吸引了我,打动了我,与我产生了共鸣。
阅读他人,也正是不停地阅读并修改着自己,他人的人生态度,他人的生命感悟,滋养着你,促使你的成长,这便是书的奥妙,聆听文字从书页上剥落的声音,注视它们互相撞击着跳向你的脑海,发出呐喊,唤醒你潜埋着的意志,撒播一颗颗希望的种子,此时此刻已不是古人们训导千年的“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了,而是生命的滋彩,生命的声色。
文字具有非常奇妙的魅力,它可以让你隔着漫漫时空,感觉到另外一个灵魂的呼吸和心跳,注视他或温情或悲伤哀怨的目光,听他倾诉衷肠。
读鲁迅的《秋夜》时,我仿佛看到在某个秋天夜晚,身着深蓝色中式长衫的先生眉头紧锁,目光深沉。他在观察秋夜中的景物,把这些景物赋予了象征意义。他同情和鼓励像小红花一样善良而无力的弱者,赞美像枣树一样傲然挺立,不屈不挠的战士,揭露象夜空一样黑暗、残忍、狡诈和冷酷的恶势力,最后以饱含深情的笔调,称颂小青虫为追求光明而不惜牺牲的精神。先生瘦弱的身影在清晰地在我的脑海中徘徊,久久地挥之不去。
再读周作人《故乡的野菜》,我也惊异,为什么若干年前的他竟与我有相同的感受:我的故乡不止一个,我住过的地方都是故乡。故乡对于我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情分,只因钓鱼斯游于斯的关系,朝夕会面,遂城相识,正如乡村里的邻舍一样,虽然不是亲属,别后有时也要想念他。
我出生在河南,在那里生活了二十年,在山西太原学习了两三年,在东莞工作了十多年,湖北生活了若干年,以后还要继续下去……哪里是我的故乡呢?我觉得我住过的地方都是我的故乡,离开后都会想念。
许地山《落花生》里其父的话也深深的烙印在我的心上:花生的用处固然很多,但有一样是很可贵的。这小小的豆不像那好看的苹果、桃子、石榴,把它们的果实悬在枝上,鲜红嫩绿的颜色,令人一望而发生羡慕的心。它只把果子埋在地底,等到成熟,才容人把它挖出来。所以你们要像花生,要做有用的人,而不是伟大、体面的人。
“落花生精神”以出世的态度来入世。告诉大家一方面要保持锐意的进取之心,一方面又保持平和的生存态度;一方面积极地去做一个有用的人,一方面也要明白人的命运会被限定,不必刻意追求光鲜浮华的荣耀。
时间过得真快,不知不觉一个上午就过去了,我内心是喜悦而充实的,我知道我没有让宝贵的时间白白地流逝。这是一寸有价值的光阴。
(这里还可以外借图书,真让我意想不到。用身份证办理即可办理,办理后整个光明新区图书室都可以借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