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子惠思我,褰裳涉溱。子不我思,岂无他人?狂童之狂也且!
子惠思我,褰裳涉洧。子不我思,岂无他士?狂童之狂也且!
初读正音、义
1、褰(qiān):提起。裳(cháng):古代指遮蔽下体的衣裙。2、惠:见爱。
3、溱(zhēn):郑国水名,发源于今河南密县东北。4、不我思:即“不思我”的倒装,不思念我。5、狂童:谑称,犹言“傻小子”。狂,痴。也且(jū):作语气助词。
6、洧(wěi):郑国水名,发源于今河南登封县东阳城山,即今河南省双泪河。溱、洧二水汇合合于密县。7、士:未娶者之称。
再读通诗意
你要是爱我思念我,就提起衣裳趟过溱河。
你要是不思念我,难道就没有人喜欢我?傻小子呀,狂妄又笨拙!
你要是爱我思念我,就提起衣裳趟过洧河。
你要是不思念我, 难道就没有男子喜欢我? 傻小子呀,狂妄又笨拙!
古人解诗:
《毛诗序》谓:“《褰裳》,思见正也。狂童恣行,国人思大国之正己也。狂童恣行,谓突与忽争国,更出更入,而无大国正之。”
《毛诗序》的观点是从《左传》得出的,子大叔赋《褰裳》,以此试探晋国的态度。
《毛诗序》认为这是郑国向晋国求救,所以,认为《褰裳》是一首跟政治有关的诗。
那么,《褰裳》是一首与政治有关的诗吗?
《褰裳》选自《诗经·国风·郑风》。《诗经》里的“风”“雅”“颂”之中,唯有“风”真正采自民间。而那时候的郑国有个习俗,每年仲春(一说三月上巳),少男少女们齐聚溱洧河畔。有诗为证——《溱洧》:“溱与洧,浏其清矣。士与女,殷其盈矣。”意即到了这个时节,少男少女聚集在郑国的溱河洧河两岸,对歌相亲找对象。
郑国属于北方,北方的女子泼辣、豪爽、大胆。全诗才两章,共计44字。《诗经》主要的表现手法是“赋”“比”“兴”,在这首诗里,一种也没用到。不要说“比兴”,连叙事都没。仅仅运用了语言描写,把一个北方女子的开朗豪爽一下子展露无遗。
我们仿佛看到溱水洧水河畔,无数的青年男女如约而至。男子霸一岸,女子另一岸。只见对歌不久,就有一位女子把衣袖一卷,大声唱将起来:“对河的男子如果你爱我思念我,就提起衣裙趟过溱河。如果你不思念我,难道就没有别的人了?你这轻狂的傻哥哥啊!”如此大胆的表白,唯北方女子才有,如此之豪爽令人瞠目。
诗的开篇“子惠思我,褰裳涉溱”即表达了一个女子热烈的爱,开门见山,毫无铺垫。这样的写法,在《诗经》里是少有的。“狂童之狂也且”这一句,纯口语化诗句。有人认为断句的时候这样读:“狂童之狂也/且!”把“且”单独出来,更能表现这个女子的泼辣,心直口快,而且从这一句诗,我们仿佛亲眼看见了她那活泼开朗招人喜爱的神情。
《褰裳》,政治诗还是爱情诗?相信你读完了我简单明了的分析,一定不难得出结论。现代诗论家都把它当一首情诗来解读,不知古人因何什么都牵扯到政治上面去,不管有多牵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