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是中国人的大日子,一面是扫墓,慎终追远,怀念故人,纪念和回望生命的过往。另一面是游春,踏青插柳,感受春的气息,是感受和体会新的生命。一面是祭祀追怀的庄重,一面是荡秋千、放风筝和蹴鞠,感受浓浓的春意。
其实这就是个生生不息的节日,追怀过往,展望未来。既有对过去的尊重,更有对新未来的感受。这其实是在万物生长的春天对于生活的追怀和期望的凝聚。这个节日的这两面其实都是人生的重要的部分。
宋代大儒程颢有一首《郊行即事》说清明景致最好:“芳原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围。兴逐乱红穿柳巷,困临流水坐苔矶。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飞。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这一天既要追怀过往,更要珍惜春意。
迷濛的雨,凄凄恻恻地落,在清明之前,即使偶尔的一两个晴天,天空往往也是阴郁苍茫的。
“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春天虽然早已到来,然而总要到清明之后,风才会和煦起来,天青云淡,韶光明媚,照耀万物欣欣向荣。这时才是百花争艳,充满希望与生机的春天。
清明,划分了春天的冷与暖,幽与明,象阴阳之隔,生与死的凝视。在冥冥之中,在苍穹之上,逝去的人们等待着亲人相会,也许在那个世界的灵魂,也是不肯泯灭的思念与牵绊的。
小时候,清明节去挂青是一件很快乐的事,那时,去祭扫的墓中的亲人都是在我出生之前或者还不懂事时就已经离世,素无所知,自然不知哀伤。大人们肃然扫墓,孩子们天真烂漫地在墓旁嘻戏,想来,地下的祖先,对这一幕也会是喜闻乐见的吧!
年岁渐长,开始一再见证那些曾养育自己,朝夕相处的老人们的离去。死亡带来永久的别离,音容宛在,生死永隔,他们带着我们的哀思被葬入墓中。当我在清明来到墓前,我带着那些朝夕相处间的回忆,在他们含辛茹苦呵护我成长的那些岁月里,那些关爱陪伴的时光早已浇灌成血浓于水的骨肉深情。在这草木萋萋的墓冢,砍伐灌木、锄草、清沟、培土、放纸、烧纸、焚香、燃放鞭炮。我们肃然穆然,一一完成这些庄重的仪式。
曾经带着幼小的我们来扫墓的长辈,现在长眠在这墓中接受我们的祭奠。而那时还是孩子的我们,现在带来了我们的孩子,他们在墓旁快乐地嘻闹追逐,一如当年的故事。
我有时候会想有一天我的葬身之处会在哪里?我们都知道这一天必然会来。生命无常,来日已不长,去日却苦多,在人生的旅途,渐行渐远,日暮途穷,终于来到尽处,归于寂灭。一生中每个人竭尽全力奔向不同的地方,在最终仍然不免殊途同归,在家乡,在曾经留下无数足迹的山林,我将回到我永久的归宿之地,在每一个清明,等待着我的亲人们来探望。
清明时节,家乡的风俗要做艾饼,将野生的艾草舂烂和磨好的米粉搅拌在一起,放上各种馅料,包成圆圆的饼,再放在蒸笼里蒸熟,就是清香软糯的艾饼了。
艾饼是用来祭祖的,代表团圆,生与死,来与去,生生息息,一脉传承。但在人世的时光之外,在那个虚缈的空间,那些走出了人生道路的人,也许在另一条生者看不见的路上,正迎面相遇,抵达一个永恒的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