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徒制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一种技能传递方式,通常中国传统的师徒制分为二种概念:第一种是师傅与徒弟,徒弟在师傅门下学习手艺,师傅将手艺传递给徒弟,徒弟免费为师傅工作。双方多为商业与利益的合作,所以有教会徒弟饿死师傅这一说。第二种是师傅与徒弟的关系,师傅不仅承担起徒弟的老师,教授技艺的责任,还要承担起父亲的责任,除了学习以外,还要对徒弟的生活进行照顾,而徒弟对待师傅则要像对待父亲一样尊敬。这种没有血缘却胜似血缘的关系,让师傅与徒弟往往有非常深厚的感情。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师徒制”依然是比较常见的,主要是针对老员工对新员工的“传、帮、带”。本来设置这种模式的初衷是好的,就是希望师傅能认真传递技能,带出徒弟,带好徒弟,然而在实际过程中。我们常常会发现,师傅教出来的徒弟一代不如一代,徒弟往往也难以超过师傅。
另外,还会经常出现两个问题,要不就是师傅“不愿意带”,要不就是徒弟“不愿意跟”。这里面既有性格不合,自高自大等主观因素,也有公司制度设计不合理等客观因素。总之,师徒制搞得跟心累,而之所以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最重要的原因还是人性在作祟。
人们常说,教会徒弟,饿死师傅。于是,为了不至于出现徒弟学会本领而夺了师傅饭碗的情况,师傅出于私心,就要有所保留,不将功夫百分之百地传授给徒弟。会为自己留条后路。在中国古代,由于这种思想的作祟,也导致了很多技艺,绝活在传承的过程中走了样或传丢了。所以,传统的师徒制是很难真正发挥效用的。
依我看,只有通过利益的捆绑,再叠加到名上,才能将师徒制发挥得淋漓尽致,让徒有虚名的师徒制真正实至名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