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多么平淡的生活,只要用心去观察,都会发现有很多有趣的事情,生活本来就是影像一般的,每个人的生活都可以变成电影。
从文章中发觉三毛也是在用心的感受生活,记录生活的点滴,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如此。
1.《撒哈拉的故事》第六章是《沙漠观浴记》,讲述了三毛因为强要理荷西的头发,被荷西恼恨,因此找荷西要了钱出来发现了不得了的事情,那就是沙漠中的女人洗澡的方式,她也是去尝试了一下,自然是适应不了的。那里的洗澡竟然分为外洗和内洗两种,外洗就是用冷水冲,在充满污秽的房间里躺在地上用石片刮身上的泥,内洗像灌肠一样,就是往肚子里注海水,然后排泄出来。
那种洗澡方式大约和沙漠中缺水,人们经常不洗澡有关系,总是要尊重吧,总之是奇特的风土人情。
2.之后是《爱的寻求》,讲述了一个一个非常内向的名叫沙仑的人,他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又非常羞怯,自然没有什么朋友,和家人就是哥哥关系也不是太好,更没有女朋友。后来总算遇到一个女孩,可惜是骗子:
“里面是一个阿拉伯女子穿着欧洲服装。五官很端正,眼睛很大,但是并不年轻的脸上涂了很多化妆品,一片花红柳绿。衣服是上身一件坦胸无袖的大花衬衫,下面是一条极短已经不再流行的苹果绿迷你裙,腰上系了一条铜链子的皮带,胖腿下面踏了一双很高的黄色高跟鞋,鞋带子成交叉状扎到膝盖。黑发一部分梳成鸟巢,另一部分披在肩后。全身挂满了廉价的首饰,还用了一个发光塑胶皮的黑皮包。”三毛对图片进行了工笔式描写,而没有采用白描式,这样基本上勾勒出那个女孩儿基本的形象和形象所反映出的人物品格:虚荣、懒惰、没有有效的谋生手段、追逐浮华,俗不可耐。
然而对于缺少爱(朋友和亲情等一切亲密关系都属于爱)的沙仑来说,偶尔碰到这个女孩让他欣喜不已,尤其是对方女孩还骗他要和他一起过。
三毛在文章里明显表现了对于沙仑的同情,并且作为一个作家,三毛也能够敏锐的察觉沙仑的心理需求:“他再点点头,紧张得好似对我透露了一个天大的秘密。‘太太呢?在哪里?为什么不接来?’我知道他的心理,他自己不肯讲,又渴望我问他。”因为熟悉和对世界的爱,能够感知到这些。
三毛知道已经交了巨额定金的沙仑(他爸爸留给他的遗产,沙漠的风俗,要交一大笔钱娶亲,和中国的彩礼应该没什么区别吧)没有真正的娶回那个庸俗的女人,因此知道他被骗了。
之后沙仑又收到那个女人的信,又来骗三万块钱,沙仑也明白自己被骗了,然而还是欺骗自己,拼命的工作攒钱,不肯去直面现实,而三毛揭穿了这一切,沙仑醒悟,最后偷了哥哥的钱离开了,应该再也不会回来。
现实中这样的像沙仑一样的人也是很多的吧,从小红书上随便搜索,就可以发现很多经常孤独,没有朋友,独来独往一个人的人。他们不是软弱,事实上他们能够坚强的面对生活中的苦难,甚至少数人能够通过自我的提升和醒悟,变成对社会有用的甚至成为伟人。
像沙仑一样的人需要帮助而不是怜悯,然而在成年人的世界里,每个人活的都不容易,有谁会去真正的关注他们呢?
唯有自救,而不是呼唤帮助,更不是安之若素,能改变自己的唯有自己,性格是可塑的,不要放弃希望和努力。
3.下一篇是《芳邻》。沙漠中的人文明开化程度不高,因此当他们接触到三毛这样的现代的文明人,就会对三毛家里的一切事物感兴趣,但是他们是没有恶意的,他们来借各种各样的物品,三毛和荷西都很和善的借给他们。
当然,沙漠中三毛的邻居也会利用三毛夫妇的善意,无止境的索取:“要钱我是绝对不给的,但是小孩子们很有恒心的每天来缠住我。”除了借东西之外,那些沙漠中的人当然也会传达善意,然而确是无尽的麻烦,如“山羊落顶”,压塌三毛的塑料房顶,气的三毛要吃掉羊,情景很具生活化。
许多的麻烦也代表着斑斓多彩的生活,诚如三毛所说:“感谢这些邻居,我沙漠的日子被她们弄得五光十色,再也不知寂寞的滋味了。”一切都是有两面性的,在沙漠生活中,三毛甚至害怕自己的伴侣荷西被一个漂亮女孩蜜娜抢走,最后终于蜜娜出嫁,再也不需要担心了。一切经历都是有用的,拒绝了生活的苟且,也会拒绝生活的美好,还是要大胆去爱,去经历呀!做一个善良的人。
4.之后一篇是《素人渔夫》,讲沙漠生活的不易,三毛夫妇没有了钱,又想要继续在沙漠生活,只好去捕鱼。为何叫素人渔夫?三毛在文章里有解释:"我不是说这个荤素,过去巴黎有群人,平日上班做事,星期天才画画,他们叫自己素人画家。我们周末打鱼,所以是素人渔夫,也不错!"
生活果然不是只有浪漫的旅行和随意的享受的,生活还需要考虑一些非常现实的问题,比如可能庸俗却不得不谈的钱。即使是一个专心于自己想做的事情的人,也有避不开的各种麻烦,因为生活就必须要做一些必要的牺牲,而转变思维,或许可以从那个艰难的或许不太美好的过程中获得教益和乐趣。
“长久的沙漠生活,只使人学到一个好处,任何一点点现实生活上的享受,都附带的使心灵得到无限的满足和升华”,这是生活的感悟吧,物质的享受和精神的享受不是可以完全割裂的,两者也是可以有关联的,美食也是可以给人带来愉悦。但是没有苦,哪儿来的甜呀?
那些古代吃惯山珍海味的皇帝,偶尔吃到民间普通菜肴,不是也很开心吗?同样的事情,经历的多了就会习以为常,就不再视为美好了,是缺少和失去才教会我们懂得珍惜,是伤痕教会了我们时常微笑,是孤独教会了我们友情的可贵。
5.下一篇是《死果》。这是一篇离奇的故事,有了一些迷幻的意味。先是一些琐碎的诸如入乡随俗化妆、买西班牙报纸,计划去重看卓别林《小城之光》之类的事情。之后碰到一群孩子打架,三毛骑上孩子们丢在地上的车,骑的累了才去劝架,然后就捡到一串项链,那种项链在当地很普遍。
三毛一直都想要,那一次直接带回了家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对项链进行了拆解,之后戴了上去。然后三毛就病了,简直要死了,去医院也发现不了病因。
“我坐起来,又跌下去,痉挛性的剧痛并不停止。我叫哑了嗓子,胸口肺里面也连着痛起来,每一吸气,肺叶尖也在抽筋。这时我好似一个破布娃娃,正在被一个看不见的恐怖的东西将我一片一片在撕碎。我眼前完全是黑的。什么都看不见,神智是很清楚的,只是身体做了剧痛的奴隶,在做没有效果的挣扎。我喊不动了,开始咬枕头,抓床单,汗湿透了全身。”三毛的阐述非常的形象生动,对于项链的诅咒的描述也不只是三毛的病那一点,碰到录音机录音机就失常,碰到煤气煤气就不正常了,将三毛折磨得死去活来,最后使刹车失灵。总之想方设法要取三毛的性命。
最后一切被判定为诅咒,固然可能说是诅咒不太科学,但是这一切似乎也不能用巧合来解释,文学和历史中也记录着相似的事情,尚有太多谜团科学没有办法给出解释,还是要小心一点,对自然和古人的智慧多一点敬畏吧。
6.《死果》之后一篇是《天梯》。讲述了三毛在沙漠考驾照的过程中遇到的人和事。
“这是不同的,别人指定的东西,我就不爱去看它。”这是三毛对于交通规则小册子的看法,这种想法真的是太正常了,我也只是去读自己愿意去读的,三毛把这种情绪说了出来,真的是深有同感。
“无照驾车,居然敢开去交通大队,实在是自投罗网。但是如果我走路去,弄得披头散发,给人印象想必不好,那么我要去做的事很可能就达不到目的了。”这一情节好有趣,无证驾驶,把车开到交通大队,充分利用“灯下黑”的理论,不得不竖起大拇指,同时笑的人仰马翻。
三毛也接触了各种人情关系,比如教练允许三毛不学车就去路考,比如理论考试被安排的座位都是小儿科的题目,比如那两个一直想着给三毛开罚单的警察,比如比如路考时天桥上犯人粗鲁但是充满温情的鼓励(好像是监狱和交警大队在一块,搞不明白),三毛说:“我认真的在想,关在牢里面的人,不一定比放在外面的人坏。”
三毛在最后感叹;“日复一日,我这只原本不是生长在沙漠的"黑羊",是如何在努力有声有色的打发着漫长而苦闷的悠悠岁月。-天凉好个秋啊-”认真生活的人,最终也会被生活温柔对待,我们不必去看别人生活的多么多么轻松,也无需挂怀别人多么多么努力,我们有自己的生活轨迹,不管它是苦还是甜的,静静的去经历就好了,未来不管努力与否都会来的,那么,让我们认真的生活,开心的迎接未来的每一分钟吧!
7.最后一篇是《白手成家》,占据了全书近1/5的篇幅,在开始三毛妈妈写给三毛的心里就说到:“自读完了你的《白手成家》后,我泪流满面,心如绞痛,孩子,你从来都没有告诉父母,你所受的苦难和物质上的缺乏,体力上的透支,影响你的健康,你时时都在病中。”这一篇就是关于三毛沙漠纪行一些事。
沙漠的旅行不会如想象中的充满美好,或者说美好的事物伴随着的必然是难以开释的苦痛,三毛夫妇也在沙漠中举步维艰,“只有在深入大漠里,看日出日落时一群群飞奔野羚羊的美景时,我的心才忘记了现实生活的枯燥和艰苦。这样过了两个月独自常常出镇去旅行的日子。”沙漠中的东西自然都会很贵,既然要旅行就必然要承受相应的麻烦。
“结婚前那一阵,荷西为了多赚钱,夜班也代人上,他日以继夜的工作,我们无法常常见面。家,没有他来,我许多粗重的事也自己动手做了。”其实文中也有关于“很多粗重的事”的具体描述,比如和当地女人一起提水,用邻居的“铁皮炭炉子”烧火做饭,独自拖煤气桶去加气,并且没有电视,收音机等等这些,只能听风声,精神生活是匮乏的,但是三毛说:“我并不气馁,人,多几种生活的经验总是可贵的事。 ”
选择了沙漠的美好,也必须要承担沙漠所带来的沉重的东西,比如当地的人习惯了在沙漠的生活,没有人能理解三毛的痛苦,而荷西必须去工作赚钱,不能陪伴三毛,三毛就很闷。
“生命的过程,无论是阳春白雪,青菜豆腐,我都得尝尝是什么滋味,才不枉来走这么一遭啊! (其实,青菜豆腐都尝不到。)”在沙漠艰难的生活中,罗曼蒂克自然是一种奢侈,现实的艰涩是风花雪月变成了一种不可能。
尽管生活很艰难,但这是主动选择的,应当是无悔的,并且或许在某些人看来,去沙漠居住像是傻瓜才会去做的事,并且可能有些人也曾做过去沙漠居住的梦,但是被沙漠的“暴脾气”给吓退了,他们自然体会不到在沙漠居住,体验风土人情带来的美好。
三毛和荷西在沙漠结婚,他们热情的布置屋子,使生活精致而美好,这也应该是每个人都有的面对生活的态度,唉声叹气、愁眉苦脸也解决不了问题,还不如主动面对苦难,让苦难变成一种经历,热爱生活,对生活充满激情,让自己的生活变得精致而又美好。
即使在艰苦的条件下,三毛还是在花钱买艺术品、订阅杂志、 养花,俗人大约会把三毛当傻子,但是精神世界的愉悦是比物质更可靠更持久的,那些已经忘了或者是已经对苦难安之若素、沉浸于低级趣味的人当然不会懂得这一点。一日无书,百事荒芜。
三毛自然也结识了镇上的人,因为三毛的房子被三毛布置的很漂亮,在沙漠中是独特的存在,所以就被人知晓,甚至有建筑师来看房子拍照仿建,三毛回复“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那些镇上的妇人们因为三毛的学历高而高看三毛,她们自然也无法理解三毛为什么要和沙漠中的穷人住在一起,住在所谓的“坟场区”。
那些安逸生活的人可能永远都不理解那些主动选择了艰难的经历挑战的人,那对他们而言是多么大的损失啊!生活自然不是要永远阳光和绿草地,生活需要各种各样的风景,那样的生活才是多姿多彩,富有生气的。
《撒哈拉的沙漠》几天前就读完了,随着流水账式的对于感想的记录,我又粗略的回顾了一遍,文章是写给自己的吧,随着认识的提升和方法的运用,我相信未来会越来越好的。
最后的最后,我想大声的说:“生活,我爱你,不管你是什么面目,我都会永永远远的保持对你的激情!”
人生,可不就是一场电影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