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躺在我微信公众号列表中还有39个公众号,这是已经取关了二十余个,非常克制地不去多关注公众号的结果。在今天之前,我关注了至少50个公众号,比如电影派、大数据文摘、罗辑思维、馒头商学院等。同时还有十几个微信群不断的有新消息刷新置顶到消息列表最上面。
有着强迫症的我,看到红点浮现,就会情不自禁的想去点击。无形之中,这给我一种应接不暇的知识恐慌,激起我“求知”的欲望。我迫不及待的去点击,去滑屏,满足自己的“饥渴”。
今天取消的公众号大体如下:十点读书、影青庸、吴晓波频道、罗辑思维、连岳、会读书的人、PMP小镇、项目管理ACADEMY、KnowYourself、上海东方艺术中心、大数据文摘、大象公会、腾讯课堂、蜜桃太太、清单、每天发现一家店、周末做啥、周末去哪儿、TOPMEN男装网、美女眼中的野兽绅士、商务范、HowImetMrRight、坏男孩Lifestyle。
还保留下来的公众号有:征信圈、刘言飞语、PMCAFF、人人都是产品经理、起点学院、零起点做产品经理、上海发布、上海博物馆、一本财经、智选堂、Linkedin、咪蒙、一个人、warfalcon。剩下的都是类似银行卡、电信联通营业中心等多个不好删除的公众号。
微信的普及让自媒体火爆起来,很多人因为建立自媒体大号而出名,而实现财富自由。而受众每天被这些自媒体所围绕,不断接受碎片化知识。从微博的关注,到公众号的关注,各种APP,还有小程序。朋友圈,以及最近微信新上的功能“看一看”。每天都有刷不完的热点和新鲜事,也难怪年轻人晚上很晚睡觉,还不都是在刷微博刷朋友圈。
未来的互联网是时间的战场。罗辑思维的老罗曾经讲过一个观点,未来的商业竞争就是在抢占用户的时间。电影,要抢占用户的两到三个小时时间。战狼2这么火爆,40亿元的票房。相当于有1亿人次看过,再假设电影票贵一点,有5000万人次看过,每个人2小时,那就是1亿小时,相当于11416年。一万年!而微信,每个人每天至少花一个小时在上面。根据今年三月份腾讯公布的财报,微信月活跃用户8.89亿人。假设月活用户每个月有20个小时使用微信,每个月全球使用微信的总时长超过170亿小时,194万年。
不同的公众号、不同的APP、不同的线下店家,最终竞争和抢夺的是用户每天仅有的24小时。当用户每天花了一个小时在微信上,相应上在微博上停留的时间就少了。用户每天最多阅读的公众号不超过二十个,而其他的公众号推送就死寂在列表中,红点越积越多,点击率越来越低。
除了互联网的产品,即使是线下的商家,也在竞争时间。文艺青年爱去的咖啡店、书店,把环境、建筑布置的各具特色,吸引用户能驻足,能待一下午。坐一下午总会消费点什么吧。所以书店的咖啡一般特别贵,书店的座位一般是消费之后才能就坐。羊毛出在羊身上,只不过薅羊毛的方式变了。
用户时间的有限性和竞争对手的无限性,一方面注定了服务提供方要不断的推陈出新,提升产品,吸引和留住用户;另一方面也注定了用户会不断被各种博眼球的标题党所围绕。
微信张小龙曾经说,他希望把微信做成用户用完即走的产品。但是我想这根本不可能。现在谁不是是不是拿起手机,看看微信有没有新消息,朋友圈有没有新动态。地铁上十个人有八个人在低着头刷微信(另外两个应该是在说话)。
没有想清楚的互联网用户,每天疲于浏览各种新闻、消息、订阅、推送。再加之大数据分析技术非常先进,用户的所有浏览、行为、喜好都可被感知和分析,推送的信息本身就是你比较感兴趣的,这更增强了你去阅读的意愿。就像用户在淘宝搜索了一双阿迪的yeezy鞋子,淘宝的大数据分析就抓取到了你近期想购买yeezy鞋子的信息,会推送阿迪的官方旗舰店,会推送近期促销的信息,会推送耐克近期也有类似的一款鞋子在热销的链接,会推送一款可以搭配鞋子的休闲裤的信息,你可能还会在某天打开PC端网站时发现页面旁边正好是前几天我在淘宝搜过的那款产品,要不要去购物车把它买下来呢。循环往复,沉溺于此。大数据既服务了人,也暴露了人。
所以,在使用了微信4年之后,我觉得得适当的离开一下微信了。本来没有多少空余的时间,现在空余的时间还被微信占据。可以用于读书、健身、看电影、约会的时间都被微信占据。弹出的公众号推送不想看,弹出的群聊不想回复,朋友圈的更新和自己也没有半点关系,连赞都不想点。这大概也是一些朋友关停了朋友圈的原因吧。不想再被薅时间的羊毛,自己的时间还是要自己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