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4年,欧洲,一战战场上。
由于比利时的拒不投降,全国奋力抗战,加之俄国不按战争规律的古怪动员方式,德国在战前精密制订的史蒂芬计划宣告破产,德军被逼进入了东西两线作战的窘境,无力对法发起更大规模的突击。
更让德国人想象不到的是,由于重机枪、铁丝网等新型战争武器的大量使用,战争成了“谁冲锋谁惨败”的尴尬境地。于是,德国人和他的英法对手们陷入了一场奇特的,被称之为“堑壕战”的古怪战争。
所谓的“堑壕战”,就是指双方比拼着挖壕沟对峙,然后在壕沟前铺上铁丝网,壕沟里架上重机枪,壕沟后面再摆上炮阵——这样的防守,真的叫铜墙铁壁,谁冲谁死。
在很长的时间内,欧洲大陆的指挥官对于战报中当天推进或者失陷的距离,是以米来计算的。
如果说拿破仑时期的战争是以大炮为核心思路,二战时期欧洲战场是以坦克为战术核心。那么,一战的核心战术思想就是“堑壕”。这真的是一个非常古怪的战术,在历史中几乎没有类似的例子。
之所以称之为“几乎没有”,是因为在一战之前半个世纪的中国,还真的就有一个人用相同的核心战术思想在打一场决定中国命运的战争。
这个人叫做曾国藩,他打的这场仗叫做太平天国战争。
和半个世纪后的欧洲不同,曾国藩选择堑壕战的理由并不是因为太平天国的防守有多么犀利,武器威力有多么强大,而是因为一个非常现实的原因:运动战打不过。
太平天国的运动战太厉害了,石达开、陈玉成们可以做到指挥十几万大军在短短三个月间,转战三、四个省份,对好几个不同的清兵对手发起数场大战役,而且还基本都能保证实现战略目标——这太可怕了,要知道那个时代的绝大多数机动都得依靠士兵的双腿啊。
面对这样的对手,曾国藩在几次惨败后终于有了清醒的认识:运动战真的打不过。那怎么办呢?曾国藩只能选择一个十分没有战争艺术的方法:挖壕沟,打阵地防守战,这个思路后来被总结成为一句话:“结硬寨,打呆仗”。
比如在1859年冬天进攻安庆时。曾国藩的部队就干脆在安庆城外围挖了两道五丈宽、两丈深的壕沟,里面那道用来进攻安庆城,外面那道则负责阻碍援军——就是这么挖着挖着,硬生生用不打正面的方式将安庆城攻破了。
曾国藩一定想不到,在他去世20多年之后,一批欧洲的杰出将领:毛奇、贝当、霞飞、福煦们,居然用上了半个世纪前他的战术来打一场决定欧洲命运的大战——虽然,他们可能并不知道他的彪炳功绩和那些颇具东方思想的战术思路。
东西方的天才们跨越半个世纪的奇妙巧合,历史,就是这么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