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十三、十四日,实验小学再次迎来了我们最尊贵最崇拜的客人——余映潮老师。再次见到他,他依然是面带笑微笑,依然是那么的儒雅,那么的和蔼可亲。坐在他身后听课,感觉他就是我们身边的一个普普通通的老人,与专家与大师沾不上边。
短短的两天时间,余老师和我们一起听评了工作室六位老师的课。在评课过程中,余老用电脑速记整个课堂环节,并理出课堂流程,写下详细的点评。我就坐在他后边,看得清清楚楚,佩服的五体投地。速记课堂流程,需要快速打字的能力;当时点评,需要超强的分析整合能力。这些,一个七十岁的老人做的游刃有余。而且是整整两天,六节课,所有的评课材料加起来两万多字。余老师会发现每一个讲课者的优点和缺点,开诚不公的提出亮点和不足。他的智慧的见解,恰到好处的点评,引来老师们的阵阵赞叹。余老师就像一个身怀绝学的武侠高手,看一个刚入门的学徒,一招一式,花拳绣腿都逃不出他的火眼金睛。不仅如比,余老师还在最后为大家设计二到三个新的教学设计,并且为大家解释每一个教学设计的初衷、训练点。每一个教学设计都是那么的独到而有创意,雅致而又实用,让学生在知识和能力方面得到最充份的学习和锻炼。
最后,余老师又亲自为我们上了两节课,这两节课学生们都没提前预习,但课堂上的表现却异常的精彩。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余老师的朗读指导,因为在这方面我是比较欠缺的。例如 第一节是四年级上册的《麻雀》余老师设计了三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朗读品析。余老师教给大家诗意朗读方法。第一次读,读出故事的味道,形成课堂氛围并初步感知。第二次读,读出修饰的词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第三次读,读出文章的层次。每一次的朗读都要求具体,层次分明,活动充分,再加上形势变化多样,调控机制灵活,学生读得兴味盎然,在读中进行了语言和情感的熏陶,进行了朗读的技能训练,令整堂课充满了美和诗意。
余老师的范读引领,尾尾道来, 余老师的主问题设计提纲携领。他的课堂点拔,游刃有余。对我触动最深的还是余老师关于小学文学作品教学的报告。我们这次研讨的主题就是文学作品的教学。对于文学作品的概念、任务、特别之处,我们知之甚少,更谈不上研究了。而余老师却列出了九大任务,和文学术语的十个层次,对我们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和分析。余老师以其扎实、丰厚、灵动、深邃的风格带给我们深刻的启迪。
“信手拈来的从容,都是厚积薄发的沉淀。”余老师一直致力于语文教学研究,七十多岁了,依然坚持,所以他攀上语文教研的高峰,看到了许多人看不到的景致。每个人都有成长的愿望。没有哪一个语文老师不想把课教好的?但有时候确实是心有余力不足,比如要讲一节公开课,我们会焦急的睡不着觉,查找各种教案,看视频,整合手里的资料,设计教学,可是,课堂却不想我们想的那样出彩。为什么?还是因为我们水平不够高,积累不够丰富,没有自己的构思,角度不够新颖……所以,我们都渴望成长。渴望像余老师那样,把课上的简洁明快,轻松高效。
怎么才能成长呢?我相信两天的教研活动,大家从余老师的讲课评课和讲座中都或多或少地有所触动吧!如果能把触动变成行动,这就是成长。
成长首先源于不断的学习,“活到老,学到老。”厚积才能薄发。学习是一个漫长而又辛苦的过程,用心备一节课,用心读一本书,用心查阅资料,用心研究一个小专题这都是学习。当然学习的方式很多,向同事学,向专家学。持之以恒的坚持学习,长年累月的积累,每一个人都会有一些自己的教学收获,这些收获可能不系统,你自己也没有意识到,但它渗透在你的每一节课里,跟别人的教学不一样,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如果能够注意积累自己的课堂教学经验,加以梳理,形成自己的观点,那一定会大有收获。正如余老师所说:“坚持走不寻常的路,必定会见到不一样的美景。”
成长源于思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我们学校,学习的机会很多,无论是外出学习,还是在学校学习,如果我们能够把握住每次学习的机会,深入思考践行,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比如,这次余映潮工作室教研活动,相信很多人都被触动了。但是,我们有没有深入思考,怎样化心动为行动呢!怎样研读教材,如果我们深入思考,就会学到很多种教材研读的方法,对我们教学水平的提高会有很大的作用。怎样评课,余老师的评课方法,思路清晰,观点鲜明,深入思考,运用到以后的评课当中,也是一种提高。怎样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余老师板块式教学,更是有很多亮点值得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模仿应用。
成长源于行动,心动不如行动。每次学习大家都有这种感受:听的时候很激动,想想很冲动,过后一动不动。行动力是一个人成功的最佳动力。余老师是教研员,他是从五十以后才开始上课的,二十多年来了,上了多少经典课例!如果我们能从现在开始,行动起来,去研究教学,几年之后,一定会有质的变化。有一颗愿意成长的心,任何时候都不晚。与他相比,谁能说自己已经老了!
两天的学习时间是那么短暂,短暂的还没来得极回味就结束了,让人余犹未尽。活动虽然结束了,但活动后的思考还没有停止,怎样让自己的语文课上得灵动高效,怎样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和能力?值得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