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5日 周日晚
下周四晚八点,全国班级联动,邀请郝晓东老师,做联动讲坛,题目是《改变教育的12个关键词——啃读教育经典》。
于是,买来这本书,先行阅读。如上图。
这本书,一共六章,已经读了前三章。下面对前三章的核心内容做一个摘录,留存待用。
下文,为第一章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目的与节奏
这一章节,围绕关键词“目的和节奏”展开论述和思考。
“目的”框架之下,有两个小节,一是教育的目的是使人智慧,二是成为一个自我实现者。
“节奏”的框架之下也有两个小节,一是教育的节奏,浪漫——准确——综合,二是不要等孩子成绩不好才开始重视阅读。
从大的框架看,第一章,是对怀特海的教育专著《教育的目的》的概述和解读。
教育的目的是使人智慧
智慧的定义:在具体的处境中遇到困难、障碍,能灵活运用知识来分析解决,这就是智慧。智慧才可以让人获得最本质的自由。
智慧与知识的关系:智慧离不开必要的知识,但有知识不等于必然有智慧。
达到这种智慧的条件:学习的修养,科学的修养和技术的修养。有机融合式的学习才能达到学生智力与性格的最佳平衡,最终实现教育理想。
完整的教育不应是“为知识的教育”,而应当是包括知识在内的文化教育。一些学生很少在生命中体验到诗歌呈现的怦然心动,真理涌现的情感体验,这些都是“为求知而求知”的弊端。
警惕儿童思维的呆滞思想。所谓呆滞思想就是那些仅仅被大脑所接受,却没有经过实践和验证,没有与其他东西进行融会贯通的知识。这些知识是碎片化的,僵尸的。
提供给孩子的课程原则:一是不可教太多科目,二是所教科目务必透彻。简言之,少而透。
教育只有一个主题,那就是五彩缤纷的生活。怀特海,坚决主张摒弃学科知识相互之间的分离和隔绝。主张把不同的学科知识组织起来,形成一个学习课程,以正确理解生活,并有效的塑造生活。
艺术课程的开设不等同于技艺的操练,而应该与学生的精神生活相联系,从智力,情感,审美,道德等角度,综合作用于学生的生命。
怀特海认为:教育的问题是如何让学生借助于树木来认识树林。
教育所关注的,不仅仅是知识表面的逻辑和理性,更重要的是知识深层的人性和创造性。
就普通文化而言,要点是少而透,整合。
教师的专业阅读不在于构造一个知识丰富的大脑,而在于构造一个知识结构得意的头脑。教师的专业阅读,贵在大脑中构建若干处理教育教学问题的软件程序,而不是盲目不加选择的海量阅读。
语文教学方面,通过研读根本书籍,建构强大的文本解读能力,通过研读经典书籍,掌握教育学原理,通过研读皮亚杰等著作,掌握建构主义心理学知识,通过研读中小学语文课的实战策略演练,领悟课堂规律,认知规律等理论,熟练运用有效教学框架。此为结构化阅读。
怀特还强调,知识的唯一用途就是武装我们的现在。教育的实质要让学生体会学习的意义感,这种意义感不仅仅是指外在的考试荣誉,而是指当下的生活,指向内在的生命,指向活泼的人。
读经学习的实质,是让学生,被迫记下一堆毫无意义的音节组合,长此以往培养的可能不是继承传统文化的圣人君子,而是极端厌恶国学的认知畸形人。
科学教育,不是重复前人积累下来的知识,而是重现这个知识发现的过程,是重新经历原初的困惑与探索以及喜悦。
教育要培养有风格的人。风格是生命特质与专业学习相结合所产生的,具有鲜明特色的智慧,是具有个性特征的生命力,是一种个性化的智慧。它是学生最后学到的东西,也是最有用的东西。
成为一个自我实现者
阅读分为三个境界,第一境界倾听,第二境界对话,第三境界批判。
为什么自我实现者拥有如此品格能力?如果不知道此绝技背后的奥秘,那么我们永远就永远是他人的观众,而自身无法成为人生舞台上的翩翩起舞者。
自我实现者不一定是完美的,但一定是有风格者。
自我实现者首要特征是超强的专业能力。第二个特征是超强的学习力。
自我实现者与职业无关,做任何职业都有可能抵达。
在成为自我实现者之前,不妨先努力创造高峰体验,自身与世界完全融合,享受纯粹的快乐,纯粹的满意,纯粹的得意。
懂得自己无知,而更谦和,理解他人局限,而更慈悲,洞察世事无常,而更坦然,看透世事有限,而无妄念,明白结果偶然,更享受过程。
教育的节奏,浪漫,精确,综合。
黑格尔认为,人对事物的感受,往往先“正”后“反”,最终达到“和”的境界。
过程哲学认为,世界不是由物质构成的,而是由性质与关系组成的,有机体构成的。
一种设计完美的教育,其目的应该是使纪律成为自由选择的自发的结果,而自由则应该因为纪律而得到丰富的机会。
教育的开始阶段和结束阶段主要特征是自由,中间有一个纪律占主导地位的阶段。就是浪漫,精确综合规律,而且这是一个火旋循环上升的过程。
三到零3~6岁儿童正处于成长中的浪漫期,需要给孩子们阅读大量的绘本,通过唤醒绘本中的故事,丰富智力背景,启迪想象力,同时促进儿童的认知,道德,心理,情感以及社会化水平的提升。
浪漫阶段表现为自行探索,积累知识,萌发好奇与问题。
浪漫阶段的价值,浪漫中孕育兴趣,生动活泼的思维能力,只能在恰当的自由氛围中产生,符合大脑认知规律,浪漫是精确阶段的背景。
浪漫阶段是兴趣的,好奇的,兴奋的,方向的,丰富的。
小学为浪漫阶段,中学为精确阶段,大学为综合阶段。
小学阶段缺乏丰富的浪漫,过度精确导致学生学了一堆僵死的知识,学习的兴趣和进一步探索的积极性被抑制。语文课堂由于缺乏对知识的深入分析和梳理,导致学生仅停留在知识的外围,长此以往,连学生考试成绩也提高不了。
语文课讲《莫高窟》,语文老师播放与莫高窟相关的音乐图片视频等,这些材料非常丰富,但只是激发了学生对莫高窟的兴趣与好奇,但不是对《莫高窟》这篇课文的好奇与思考。
精确阶段是唯一的学习阶段,在这一阶段中按照条理化系统化的方式,获得其他一些事实,从而对浪漫阶段的一般事实作出解释和分析。
苏霍姆林斯基从经验中提出了,这种作为背景的阅读和作为知识的学习之间的大概比例,3:1,即要正确理解一个知识,需要拥有三倍于这个知识的背景知识。由此可知如果没有一个可观的阅读量,这一点显然是无法达到的。
从教育角度看,课堂的中心应该是一个问题的提出理解和解决的过程,是一个知识作为问题解决的工具,被探索被发现的过程,优秀的课堂教学,要重现这一神奇的创造过程。
检验一个老师教学艺术高超与否的标志,一是对节点火候尺度的把握,二是如何把握浪漫与精确的平衡?三是能否带领学生抵达综合阶段,并继续保持学生的兴趣,使之成为开启又一轮循环的浪漫阶段。
每一堂课每门学科,甚至人的一生都是由这三个阶段不断交错重叠着的教育,就应该是这样一种不断重复的循环。
教师通过合一的预习作业,引导学生聚焦在问题,激发其兴趣,引发其进一步探究的欲望,综合阶段之所以因为精确而得到丰富的机会,是因为综合阶段是运用原理来解决问题的阶段,精确阶段越透彻,综合阶段解决问题越广泛,所以也越丰富。养成习惯,去积极利用已经透彻理解的原理,这才是真正拥有智慧。
在整个智力发展的循环中始终离不开兴奋和专注,缺乏这种情感就无法形成智慧。
学生面对纷乱的事实产生解释的需要,老师的目标就是带领学生运用工具,合情合理的解决这个问题,这是纪律阶段,这一阶段,老师越熟悉思维纪律,学生越专注越有兴趣。
兴趣是知识本身激发的兴趣,不是放一首歌引发的兴趣。
不要等孩子成绩不好,才开始重视阅读
从教育者角度寄,希望于改变家庭婚姻关系基本是不可能的,一味的对孩子说教基本是无用的。
大多数成年人在自身成长过程中缺乏阅读的体验和兴趣,因为不懂所以轻视,这是常人的习惯。
缺乏对阅读进行有效指导的专家和老师,因为不专业,所以效果不好。
老师推荐给学生阅读的书,自己读过没有?自己有兴趣读吗?自己有深刻的阅读认知和体验吗?
注重教孩子学习乐器,绘画,舞蹈等,能立竿见影,能很快让家长看得见的技能,而忽视了艺术素养与艺术精神的培养,结果是,用艺术杀死了艺术。
很多孩子在中学大学阶段出现的智力道德,情感认知等问题,其实源于学前和小学的浪漫阶段积累不够。
小学三年级以前是学习阅读阶段,三级之后就是通过阅读来学习。
强调儿童在阅读过程中的字句,也就是让孩子在不自觉中把自己当做主人公,去体验主人公所经历的,像主人公遭遇困境一样进行思考选择,进而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兴趣。
五年级时,偶然阅读金庸小说射雕英雄传,让我无意中寻找到了自我镜像,逐渐形成了一种潜意识,每每在遇到挫折时,就想起郭靖的形象,从而为理解自我,克服困难重新开始,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勇气与信心。
第一章,分享结束。后续,二三章,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