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有自己的工作,又有孩子,就会显得异常忙碌,如果还想要发展一下自己的二维曲线,亦或是想要开拓一下自己的兴趣爱好,挖掘更多的能力,就需要占有更多的时间。会发现,最宝贵的就是时间,最不够用的也是时间。
我们面临的最大的难题一个是时间的有限性,另一个是时间的碎片化。
每天,都会发现有很多的琐事占据了自己的时间,工作中的琐事,生活中的琐事,常常会感觉做一件事情很难达到一种预期的效果或者心流的状态。
我发现自己身上很有意思的一个点,就是如果把一个任务切分到每一天去完成,这件事情如果要跨越很长的时间,那最后都是不了了之的,因为中间的过程有太多的突发事件可以来阻碍我进行这项工作。比如说我以前有买过那种每天学一章的英文课,坚持一个月的时间基本上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如果课程需要进行2-3年,又是没有督促的状态下,大概率这个买来的课就成了我的压箱底的存量,基本上最后都是让它在那里独自沾灰。
而很神奇的一个现象是,如果这门课是突击用几天的时间进行完成的,就如同当年公考面试培训一样,封闭起来没日没夜的几天的时间,那几天的效率就太高了,几天的时间就把几本书全部学完了。
这两种现象的对比,让我发现,我是适合用一个大段的时间沉浸式只做一件事情的。而我也惊奇的发现,这个现象是很多厉害之人的成功经验。越是优秀的管理者,越懂得用整块的时间去干事情,比如说大家都非常熟悉的一本书《卓有成效的管理者》里面就讲到了,一次只做好一件事情,恰恰就是加快工作速度的最佳方法。一件事情被放在同一个时间段处理,和一件事情被分散在很多的时间段进行处理,虽然最后都完成了,但是两个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
联想到我有一段时间就会每天在效率手册上放上很多支离破碎的任务,比如每天学习一章节经典,进行背诵,进行视频拍摄,每天写一篇文章,每天读三本书的,分别一个章节,每天进行读书会讨论,每天进行运动半小时……这样的日子没有持续一个礼拜,我就发现自己无法再持续下去了,我感觉自己开始变成了纯粹打卡式的行动,没有了任何的内心的满足感,相反,得到的都是焦虑的感觉,有干不完的事情,忙碌了一天,又觉得收获甚微。
于是,我开始转变自己的方式,我开始不断精简我的目标。可能有些课程我已经拉下了进度,有些曾经看似很重要的会议我都没有参加,我把有限的时间投入到自己真正觉得快乐的事情中去,,比如说我的写作,比如说我的运动。
我们不需要别人做什么我们就做什么,某一件事情,对于他人是特别重要的,但是不代表对我们也是最最重要的。我们每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如此有限,在有限的时间中,一定要懂得资源的整合,用整块的时间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比如我给自己的规划是这样的:
运动的时候就全心运动
写作的时候就全心写作
陪伴孩子的时候就全心陪伴
读书的时候就全心读书
至于怕忘记什么事情,就用上效率手册,先把可能让自己焦虑或者遗忘的事情写下来。然后自己在做某一件事情的时候就不要再分散注意力在其他事情上了。
我必须要专心做一件事情,因为像彼得德鲁克先生这样的高手也不会三心二意。一次性想着做很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