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中午去给一个学生的家长做访谈,其间妈妈提到:“我不想给孩子买太多玩具或零食,该买的时候我自然会买给他,他自己要求的话,如果我觉得不合理,就不会惯着他。”
这当然可以。但什么时候是该买,什么时候是不该买,这个“该”或者“不该”是以什么做为标准呢?恐怕是以家长的想法作为标准吧。
我们有多少家长抱着这样的想法和理念?我们觉得孩子是自己生的,就可以随心所欲地按照自己赞同的标准去塑造他,这有什么问题?这没有什么问题!谁要是觉得有问题谁才是真的有问题。
可这是真的吗?
这句话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我作为一个孩子,我只能满足父母的期望,符合父母的要求,我才能得到我想要的东西。可是父母的要求我达不到啊!或者我觉得父母的要求不合理,再或者,我根本就不知道父母对我的要求具体是什么,我如何才能满足?
我满足得了父母,我就成为父母希望我成为的人,这句话的反面就是:我不知道我自己是谁。当我满足不了父母,我就只好焦虑了。同样的焦虑,不同的孩子却有不同的表现,有的是多动,有的是退缩、不爱讲话,有的是自卑,等等。
孩子的一生,父母似乎都处于一个制高点,指挥孩子做这做那。小的时候,父母催学,长大了,父母催婚,成家以后,父母催生。离开了父母,孩子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离开了孩子,父母也好像不知道自己是谁了。我们的一生,都好像是为别人而活,我们不知道自己和他人的界限应该在哪儿。
没有界限,很容易导致入侵。被入侵了,自己觉得不舒服,还不知道为什么。
有一个朋友的公婆到她家里去生活,起初相安无事,时间长了,公婆开始嫌她不刷碗,早晨不起床,太懒。她向老公抱怨几句,老公说她:“你勤快点不就行了吗?多大点事儿啊!”可这并不是勤快或懒的问题,勤快或者懒都是个人的生活方式,只要夫妻达成一致,并不会有什么影响。这是公婆入侵的问题:家是儿子和媳妇的家,儿子和媳妇的关系才是这个家里最重要的关系,亲子关系只能排第二,至于公婆,他们只是这家里的客人,他们可以在他们自己的家里当家作主,换个地方,就行不通了。
并不是说这样的家庭排列顺序是最正确的,只是说它适合当今快速发展的社会。现在已不是封建的农耕时期了,那时候女人没有地位,没有养活自己的能力,或者说当时的社会文化不允许女人抛头露面,女人只能依附于男人,依附于一个大家庭,在这个大家庭里,越是年长的人越有话语权。但现在,经济和文化相比旧时代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女人们聪明勤奋,眼界宽阔、思想前卫,人伦关系还要按以前的排列,岂不是如一只蝼蚁被卡车车轮辗压?车轮就是这个日新月异的大社会,蝼蚁就是旧时代的家庭排列顺序。
我知道我这么说很多男人们都是不认同的,他们没法对抗父母的入侵或者违背父母的指令,因为对抗或违背意味着背叛,背叛是在心理上与父母脱离关系,但是父母已经对他控制习惯了,他也习惯了被控制,如果脱离父母,他还知道自己是谁吗?这种对“被遗失”或者“被吞没”的恐惧使他绝对不敢贸然对抗父母。其实这里还有一个问题,也许他们根本就没有意识到父母对自己的控制与侵犯,也绝然想不到要对抗,他们觉得自己和父母的关系很正常,作为妻子也要像他一样对公婆百善孝为先(这个“孝”字,他们理解为“顺”),这样才是最好的。
唉!怎么说呢?人都是要靠强大的心理防御机制才能存活,我把一些我不认同的或实在没法接受的心理反应排除在意识之外,这就叫防御,要是失去这道防御,我就得死。既然我意识不到,那就是我没有这种感觉(对父母入侵了我和我的家而产生的愤怒),随便你说得天花乱坠,我该睡睡该吃吃,你爱干嘛干嘛去!好吧,对于这处防御功能太强大的人,在他根本不懂什么叫探索自我的时候硬是给他灌输一些先进的观念,那会很危险的。
其实女人也一样。我们这一代人很多都是独生的女儿,父母对这个惟一的女儿也多有控制,如果父母住在女儿家,也或多或少会干涉女儿的小家,糊涂的女儿也不一定能处理好自己父母和自己老公的关系。但有一样提得注意,那就是女儿父母住在女儿家,并不如儿子父母住在儿子家更理直气壮一些,“养儿防老”嘛,理直气壮的成分越多,入侵得就越厉害。
扯得有点远了。
养孩子,却不控制孩子,我们能怎么做呢?
答案很简单,就两个字:尊重。
话虽这样说,但是实施起来却有诸多困难,因为我们本身就没有被充分尊重过,这似乎和我们的文化有很大关系。
尊重是什么意思呢?并不是说你所提的所有要求我都会答应你,而是说,你之所以提这样的要求,一定有你自己的理由,我承认这个理由存在的合理性,但这并不表示,我会满足你。你有表达的权利,我也有拒绝的权利,反过来也一样。因为“表达”和“拒绝”是关系中最基本的权利,每个人都拥有这个权利。承认并接受这种权利的存在,就是尊重的本质。
比如孩子想要一个玩具模型,作为家长,你既可以买给他,也可以不买给他,这是你的权利,但看你用语言怎么表达。
如果你答应他的请求,你会怎么做?
如果你愿意买给他,他自然高兴,但切记少拿物质当奖励。买就是买了,没有理由,你要让他知道,你对他的爱是无条件的,“无论你怎么样,你都是我的孩子,我永远爱你,我不会拿这个飞机模型为诱饵来要求你什么”,无条件的爱是养成自信的最重要的环节。
少拿物质当诱饵是说,不要人为地把他从事一件事情的内部动机转换成外部动机,比如学习,学习是给谁学的?给父母学的吗?你好好学习,我就拿物质奖励你,你到底是为了兴趣而学,还是为了得到什么东西而学?其实大家都明白,为什么而学都不如发自内心地喜欢学。
更重要的是要警惕一点,如果物质奖励运用得频繁,且运用不当,会有让孩子对某件事情完全失去兴趣与动力的危险。有个心理学寓言故事早就被讲烂了,但我在此还是不得不提到一下:一群小孩子在一个老人门前蹋球嬉闹,老人不胜其烦,赶又赶不走,于是老人走出来送给孩子每人25美分,并告诉他们说:“你们让这里变得很热闹,我也觉得自己年轻了不少,这点小钱表示谢意。”孩子们高高兴兴地走了。第二天他们准时来到老人门前开始踢球,老人又给了他们每人15美分,以表谢意。但孩子们有点不高兴,因为钱少了。第三天这群孩子又来到老人门前踢了一场球,老人又给了他们每人5美分。孩子们终于勃然大怒:“你知道我们每天多么辛苦吗?却只能得到这么少的钱!”他们向老人发誓再也不来这里踢球了。你瞧,这就是因奖励不当而埋葬孩子兴趣爱好的最生动的案例。
如果你不答应他的请求,你又会怎么做?
首先要明白,我不给你买飞机模型,这是我的权利,我并没有因此做错什么,我心里不会有内疚,你也用不着拿“这么小的请求你都不答应,还是亲妈(爸)吗”这种受到委屈或不公的负性情绪来要挟我,我不吃你那套。
但你拒绝的理由千万不能是以下几种:
“你都有那么多飞机模型了,还要买,真是贪得无厌。”
“看见什么要什么,能不能消停点儿?”
“话都不听,还好意思要玩具!”(暂时想起了这些应对方式)
以上三种方式都是在变相告诉他,他是个坏小孩,他不招人喜欢,他不配得,所以你才会拒绝他。因为,仔细分析这三句话就不难发现,你全是站在他的角度去回答你为什么会拒绝他,而不是站在你的角度,所以说来说去,你不答应他就是因为“他不好”嘛!这样一来,你给他的信息就是:“妈妈(爸爸)不爱我,我不重要,所以我才得不到我想要的。”因此这种拒绝对他来说是一种伤害。
假如你换一种方式呢?
“我没钱。”
“买不起,太贵了。”
“我的钱还要留着去旅行(交房租)呢!”
“我因为一件事(跟你没关系)心情不好,你先别来打扰我。”
以上几种应对方式全是站在家长自己的角度去回答为什么拒绝,因此拒绝这件事跟孩子好不好、听不听话没关系,也在另一个方面明确表示了“拒绝你是我的权利”。这样的话,他可能会有小小的遗憾,会有小小的不高兴,但他不会认为他自己很卑贱,这是种人格功击。
父母拒绝孩子,实话实说很重要,但很多父母都做不到这一点,因为他们会觉得“我有钱不给你花而是留着自己去旅行”什么的是一种自私的表现,他们为了摆脱自私,转而说“你都有那么多玩具了还要,真是不听话”,这就成就摆脱了自私,而把内疚转嫁到孩子身上去了。其实诚实一点怕什么呢?我就是嫌贵,有那钱我自己留着做点我认为有意义的事情不行么?反正钱是我挣的又不是你挣的,你想要,你自己挣钱去买吧!没准孩子还真是这么想的,至少这个想法早早就留在他的意识层面里了,他想要什么,他会努力去争取。你不就希望孩子长成一个有担当的、独立的人儿吗?还不快点偷着乐去!
最后一点提到的是,培养孩子的正确认知非常重要,一定要让他明白,并不是说他想要什么,就一定能得到。承认自己做不到,接受自己得不到,这才是正确打开世界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