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圣人的能力:圣人之所以称其为圣,是从质的精深纯一上看,不是从量的多少上看,只要心纯然天理,就为圣。每个人在自己的位置上去人欲存天理,做好自己份内的事,就是圣人。不切实际,想做圣人的业绩而不锻炼,恢复自己的内心,存养天理,不顾自己的能力大小,只能是碌碌无为。
十三、体用一源:动与静只是在某时体现更充分些,就本体而言,作用取决于本体,就作用而言,本体体现于运用,或者说静时可以更好的看见本体,动时更好的看见作用。
上知下愚:见《论语阳货》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先生认为不是不可移,只是不肯移。
十四、学而时习之:万变不离其宗,万物为我所用,阳明先生讲“学”是学习去人欲存天理的意思。“时习”时的“坐如尸,立如斋”并非一味打坐站立,而是在修习自己的心。“说”指的是人欲日益减少,离异就日益增多,所以感到喜悦。
十五、反省:三省却没有掌握用功的关键,孔子才告诉他关键是“一以贯之”这就好比静处省察反省,却没有在事上克治磨一样,体用一源,一以贯之。
十六、如与回也孰愈:子贡博学多思,在见闻上下功夫,颜回在内心下功夫。所以孔子用提问来启发他,但子贡所回答的内容还是在见识上,,所以孔子为他叹息而不是赞许。
十七、未发之中的良能:人的资质不同,分上中下。颜回属于资质上等的,所以心性稍有修养,甚至不需修养就可以达到纯乎天理,恢复本性即未发之中的程度。普通人如果自不量力不下功夫,也想达到这种境界,就会成为后世批评的“空谈心性妄想成圣”的状况。
十八、以种树喻立志修心:树木初长时,有了繁枝就需要修剪,这样根、干才能粗大,修心亦是如此,一定要在学习之初放弃旁门的爱好,立志贵在专一。
十九、用功在涵养见识上:专攻涵养的人日益看到自己的不足,专攻见识的人日益看到自己的有余,日益看到自己不足的人会一天比一天有余,日益看到自己有余的人,会一天比一天不足。
二十、居敬穷理:很多古人认为两个并行或对立的事情概念道理,一旦到了王阳明这里,运用心学就变成了一个事物,一个道理,一回事情。“体、用,居敬、穷理,道问学、尊德性,动、静,诚意、格物,博文、约礼,惟精、惟一”等等。说到底就是得到了明白了主一的一就是天理,名称不同,实质不同,一通俱通,一了尽了,心到本然如同明镜,万物皆照其中,都恢复原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