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李笑来和罗胖对谈“时间”
笑来:如果有一家银行,每天往你的账户充值1440 块钱。如果你觉得不够,对不起,就那么多;如果你竟然没花完,对不起,第二天虽然还会给你再次充值 1440 块钱,但前一天没花完的清零。那么请问,在这种情况下,你的最佳策略是什么?
罗胖:这还用问吗?当然要尽可能花掉,如果花不掉,就一定要做投资啊。买点股票什么的,存着以后花。
李笑来:还真有一家这样的银行,那就是“时间”啊。它每天只有 1440 分钟,管你用不用的完,它都会清零。所以,我们对待时间的策略也就很清楚了,不能浪费,如果用不了,就要想办法投资,把它利用起来干点对长期有价值的事。
所以李笑来写了一本书《把时间当做朋友》,后来送给罗胖子作为跨年演讲的题目《时间的朋友》。
二、记录时间
《奇特的一生》这部被定义为“一部以真人真事为基础的文献性小说”讲述了苏联昆虫学家亚历山大·亚历山德罗维奇·柳比歇夫如何通过他所独创的“时间统计法”在一生中获得惊人成就的故事。
他生前发表了七十来部学术著作。其中有分散分析、生物分类学、昆虫学方面的经典著作;这些著作在国外广为翻译出版。各种各样的论文和专著,他一共写了五百多印张。五百印张,等于一万二千五百张打字稿。即使以专业作家而论,这也是个庞大的数字。(我计算了一下500万字。)
柳比歇夫的遗产包括几个部分:有著作,探讨地蚤的分类、科学史、农业、遗传学、植物保护、哲学、昆虫学、动物学、进化论、无神论。此外,他还写过回忆录,追忆许多科学家,谈到他一生的各个阶段以及彼尔姆大学……
他讲课,当大学教研室主任兼研究所一个室的负责人,还常常到各地考察;(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他跑遍了俄罗斯的欧洲部分,去过许多集体农庄,实地研究果树害虫、玉米害虫、黄鼠……在所谓的业余时间,作为“休息”,他研究地蚤的分类。单单这一项,工作量就颇为可观:到一九五五年,柳比歇夫已搜集了三十五箱地蚤标本。共一万三千只。其中五千只公地蚤做了器官切片。总计三百种。这些地蚤都要鉴定、测量、做切片、制作标本。他收集的材料比动物研究所多五倍。他对跳甲属的分类,研究了一生。这需要特殊的深入钻研的才能,需要对这种工作有深刻的理解,理解其价值及其说不尽的新颖之处。有人问到著名的组织学家聂佛梅瓦基,他怎么能一生都用来研究蠕虫的构造,他很惊奇:“蠕虫那么长,人生可是那么短。”
乌里扬诺夫斯克。一九六四年四月七日。分类昆虫学(画两张无名袋蛾的图)——三小时十五分。鉴定袋蛾——二十分(1.0)。
实践了不到两个星期,我就体会到这种新的记录方法的另一个巨大好处:它会使你对时间的感觉越来越精确。对的,这也是我的感觉。我自己试着记了记,已经记录了一个月,并不浪费时间,但是对时间的感觉真的非常清晰。奇妙无穷,但是你自己只有记了你才能感知到,我只告诉大家可以试试。
三、刘润讲时间颗粒度
2016年12月,网络上流传一张王健林的行程表。这位62岁的中国首富,早上4点起床健身,然后飞行6000公里,出现在两个国家、三个城市,最终,晚上7点赶回办公室,继续加班。
根据行程表,王健林的时间颗粒度很细,大约是15分钟。
和海南省领导会见?恩,蛮重要,给你15分钟。
全球首富比尔·盖茨:英国电子邮报资深记者Mary Riddell说,盖茨的行程表和美国总统类似,5分钟是基本时间颗粒度,而一些短会,乃至与人握手,则按秒数安排。
2002年,比尔·盖茨到访中国,在北京香格里拉参加一些重要会面。微软中国的同事们为了他的到来,一遍又一遍测量,从电梯口到会议室门口要走多少步、几秒钟。我当时就在现场,亲眼目睹每个会议室都坐着一位等着他握手、签字的重要客人。比尔来了之后,一个房间、一个房间握手、签字、拍照、离开,几乎分秒不差。
央视某主持人有一次采访王健林,她和摄制组迟到了3分钟,结果王健林当着她的面,坐着车绝尘而去。这位主持人感慨说,一分钟不等,一点脸不给,老王就是霸气。
衡量一个人在商业世界中是否职业化,恪守时间,是一项最基本的要求。如果你理解了“时间颗粒度”的概念,就会明白,恪守时间,就是理解、并尊重别人的时间颗粒度。
[if !supportLists]四、[endif]思考
[if !supportLists]1. [endif]怎样提高自己的时间颗粒度?
[if !supportLists]2. [endif]怎样不浪费别人的时间?
比如:一是自己不做伸手党。二是为让别人明白,把自己当做产品经理,每件事当做自己的产品进行交付,别人好用不好用,别人清楚不清楚,别人愿用不愿用?
刘润建议:更具职业素养的商业人士,会懂得至少以30分钟为单位安排时间,以1分钟为单位信守时间。这就是职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