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儿子一醒来就问我,“妈妈,你昨天晚上回来的时候走我铺的路了吗?”
乍一听这话,我有点摸不着头脑,“没有啊,你铺的路?”
“那你进小区大门的时候是走的哪里?”
“我每次都是走的饭店前面,贴着门面的墙根走进来的。”
“哦,怪不得你没有看到。”
儿子告诉我,他在小区大门口铺了一条路,这样人们进出小区就可以不用踩泥巴了,尤其下雨的时候,又安全,又干净。早上出小区时我留意看了一下,果然看到一条用砖铺的路,数了一下,共102块砖。我估计儿子应该是昨天下午放学后铺的,想到这里,我心里一热,这孩子虽然作业多,但他很有想法,很有爱心。
巧的是上午坐公交车的时候,因为在西门邮电局路段堵车了,听到一个男孩对着他的妈妈在抱怨:“这些人好坏的,修路害得我都快迟到了,这么好的水泥路为什么要修?”他的妈妈沉默着。这孩子说话的口吻,很像我常常在公交车上听到的那些闲言碎语,充满了怨气。我记得爱人有次开车去衡东吊唁,回来后对衡阳市的路赞不绝口。我们是不是因为见识得越少,所以抱怨得越多?
儿子因为他心爱的自行车骑进骑出沾了些泥,曾经抱怨说,修路竟然修到家门口来了,害得我的自行车这么脏,气死哥了!我就引导他,“暂时不方便是为了以后更方便,到明年路修好了你就会有感觉的,你不觉得我们俩每次骑自行车出去玩都太颠簸了吗?”儿子便心服口服,不再抱怨。
其实,在孩子年龄小的阶段,是非善恶观念都来自父母、长辈的引导。以前看到一段文字——“爱孩子的最高境界,是在孩子的内心留下父母相亲相爱,互相谅解的美好画面,留下父母努力工作,互相促进的生动印象,留下父母带着乐趣工作的幸福场景,留下父母看书学习的安静定格,等有天我们的孩子长大了,要离开家走自己的人生道路了,在他的记忆里,已经储存了丰富的美好画面。”孩子们生下来都是一样的纯真、善良,为什么长大后品格会各有差异呢?最关键的原因在于教育的根基——家庭教育的差异。
儿子之所以铺路,我想可能源于我和他曾经做过一些捐助的事情。其实要舍出去的时候,孩子是有私心的。譬如那次给绥阳一所小学捐书,我要他在书架上选10本,可他挑选了很久,才取下两本,理由是其他的书他都很喜欢,舍不得。后来,我们捐文具、捐玩具、捐衣服......我想当他经历得越多,就会越有感触,就越不会囿于小我的境地。
写到这里,我又想起一句话:心小了,所有的事就大了;心大了,所有的事都小了。这句话,也同样适合常德人看路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