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象:
从今年接到这个班级起,我就发现真的与现在的孩子有了代沟,现在的孩子说的好听的是崇尚个性,越来越自我,说的不好听是越来越自私,他们总是自以为是。比如刚开学时,我观察:他们在班级里见到垃圾,很少有同学会主动捡起来。不管这个垃圾是在哪里,是在自己位置上的,还是在讲台上,或者是在走廊上,他们很少我自我主动捡垃圾的意识,他们是看不到吗?不是?不是,他们是不愿意捡吗?不是。那是什么?因为他们觉得和我无关,心里冷漠。再比如:在教室,一个同学的笔或者书掉地下了,有时我们老师都会帮忙捡起来,有极少数同学会,大部分都会视而不见。再比如:今天教室的黑板没擦,你问谁擦黑板,会说第几组的,不是我,我扫地的,不是我,我倒垃圾的……面对这种现象,我觉得班级凝聚力太差,大部分同学对班级缺乏热情,不懂得付出,不懂得付出的人,他心里是没有班级荣誉感的,面对这种情况,我想到了“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这个班风建设的课题研究。目的就是增强班级的凝聚力,让学生有集体意识,有主动奉献的精神。用一句话总结就是“让别人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
方法:
办法一:
首先我想到的第一个办法是在班会上进行德育教育。每周,我都会让班级的学习委员、纪律委员、卫生委员选出各选出两名卫生之星。这些优秀之星怎么选择呢?由这周纪律委员,学习委员,值日的各组长推荐,一般会推荐五六名,各组长推荐上来的五六名同学,再由班干部结合每位同学的表现,进行整体考评,之后每周选出两名学习之星、进步之星、卫生之星,每周上班会课,我都会在班会上对这些同学进行表扬,偶尔也会发些小礼品之类的东西。其次,开学时,我让每位同学上交了一张照片,我在班里设置了一个板块,板块上有每周的学习之星,进步之星,劳动之星,每周选出来这些人,我让班干部给照片粘贴上去,以示表扬。我的目的是用榜样引领榜样,这种方法起到了一定的督促作用,但还不够。我的目的是每个同学都有主动进取的精神,有竞争意识,有付出的意识,这种办法调动了一部分同学的积极性,我觉得没有完全达到我预期的效果,于是,我又思考,想到了一个办法。
办法二:奉献的快乐
我在班级后面黑板右边的一块地方,设计出一片地方,标题命名为奉献的快乐。就是,今天,你做了什么好事,用便利贴的形式给它贴上去,好事不分大小,可以是主动捡一片垃圾,可以是帮学生捡一本书,也可以是帮值日生擦黑板……只要是你付出了,都可以写便利贴,贴上去。刚开始这种效果还不错,许多同学都贴上了自己今天做了什么好事,但慢慢的,时间长了,同学们都不往后面看,这个角落慢慢的被冷落下来了,因为它在教室最后面,同学们做的好事许多同学不会专门的去看,孩子们是需要被看见的,需要被表扬和鼓励的。于是我又想到了一个办法。
办法三:身边的榜样
想到许多乐于奉献的同学贴到后面许多同学不会被关注到,慢慢会影响同学们做好事的积极性,我于是在前面的黑板最左边让同学设计出来一片宽20厘米左右的一片地方,最上面写上几个字,身边的榜样。每天你做了什么好事,上报给德育委员,让她帮你写上面。于是,每天上课,我一抬头都可以看见,我会对这些同学加以表扬。最好的时候,曾一度出现了黑板上写不下的盛况。出现了黑板再也不愁没人擦了,垃圾有人主动去倒了,班级内只要能看见问题都有人去干。这种状况持续了一段时间,班干部给我报告说:老师,这样子不行。有些同学会混水摸鱼,他明明没做,却谎报自己做了,为了表扬而表扬。我问她们:“怎么解决呢?”他们说:“针对有个别同学谎报的情况,他们再上报做好事时,得有身边的人看见,或者说清楚你干了什么,这样子才算数。我说可以,这样,班级再上报好人好事有次序,有时间,有地点,更规范了一些。
达到的效果:
就这样,这种方式一直延续到如今。那么,这样做,班风到底有没有好转呢?有,肯定是有。最明显的就是每个人他心里开始装有班集体,装有同学,他有班级荣誉感,有奉献意识,他心里不会觉得班级的事,别人的事和我无关。很明显的变化就是我每次调座位时,班级一些男生会主动积极的帮同学搬桌子,搬凳子,搬书。还有就是有同学再乱扔垃圾时,班级的其他人会主动说他,或者给我说,我觉得这就是进步的表现。前几天我班一个同学在操场被八一的一名同学不小心误伤了,几天没来了,许多同学就问我,老师,张亚军同学好了没?是不是很严重啊?等等等等。言语中充满了关心,其实,我当时听了特别感动。一个孩子,当他懂的主动去关心别人时,他就快长大了。
当然,这个课题研究并没有完全结束,它仍然还有一定的弊端。比如:时间变了,学生会有一些倦怠,会失去最开始那种急于奉献那种热情,但是,我认为,办法一定会比问题多,只要我们带着研究的心态去面对问题,问题早晚都会被解决。而且,只要一个班级内逐渐形成一种良好的风气,慢慢的全班同学的整体的意识都会发生变化,这样会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同学们也会将会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走向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