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棍”这个词,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很常见的一个词,多见于贫困的农村,究其原因,还是贫困和性别比例的问题,人往高处走,无可厚非。那些偏远的农村,很多人穷的吃不上饭,几代人挤在土坯房里,穿得破破烂烂、衣不遮体,而且在山区干农活的劳累程度远远高于平原地带,谁家的姑娘愿意嫁给这样的人家呢?虽然有换亲、转亲的做法,但只是解决少数的小伙子的娶媳妇问题。再者,几千年传统的重男轻女的思想,往往有了女孩不那么珍惜,夭亡的比例更大,造成男女比例失调。那么当地的姑娘哪里去了呢?都去山外了,去平原地、经济较好的村子去了,本地的姑娘出去了,外地的姑娘不愿来,这样的山村往往是光棍的重灾区。
改革开放三四十年,山区农村大变样,不但基本富裕了起来,而且交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村通水泥路了,山货有了销路,外出打工也方便了,一些光棍开始找到媳妇了。除了个别年龄较大的,四十岁以下的普遍“脱单”了,也了却了老人们的心愿。
可是最近几年,不管山区农村,还是平原地带的农村,三十多岁的农村小伙子,还没找到媳妇的不在少数,他们不是单身一族,真是想找但是找不到媳妇,那么,农村姑娘都去哪里了呢?这一会,她们不是嫁到条件好的村子了,而是进城了。当然,小伙子也可以进城啊,但是,对于广大没有技术的小伙子来说,进城也是干粗笨的活计,工资低、竞争大,不足以在城里买房。但是小姑娘就不一样了,她们初中毕业考不上高中的,就进城去超市、宾馆、纺织厂等使用女工较多的地方去了,虽然工资不高,但是风刮不着雨淋不着,现下的农村女孩,谁还在家里种地呢?进了城,不管俊丑、不管挣钱多少,找个城里的对象那是运气好,就是找个在城里打工的农村小伙,那也得在城里买楼啊,而且还是帅帅的,有技术有本事的,如果家里条件好帮着买了楼,那是最好不过的了,最不济也给缴了首付的。反正,进了城了女孩,就没打算再回去,横竖在城里安家,婚前上班,婚后老公挣钱,自己看孩子,舒舒服服,不比考大学在城里上班的差多少,遇到老公能干的,做生意的,每日穿金戴银在小区遛娃,是每个小区的不可或缺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这福气,就连上着班带着娃的女教师、女公务员都羡慕的不得了。有这样的榜样,你说,村子里还能留住女孩吗?也有少量好逸恶劳、贪图富贵的漂亮女孩,被有些有钱人有权人金屋藏娇,更挤占了名额,所以就惨了没有本事留在农村的小伙子们。当然事情不是绝对的,也有很多女孩留在农村,留在父母身边,嫁给条件不错的小伙子,幸福指数也不错,婆婆宠、老公疼的,在不缺光棍的农村,这些人简直成了大熊猫,身价自然就高了许多,对彩礼、住房的要求自然就很高,嫁到婆家就成了“少奶奶”。
随着男女比例的趋于平衡,有了光棍,就会在另一个地方剩下很多女孩找不到婆家,时人称为“剩女”。如果说光棍是被动“光”的,不是不想找对象,而是找了不少,人家就是看不上,年龄越来越大,就以光棍论了。但是剩女呢?往往存在于大城市,学历高、收入高、地位高的,更是剩女的重灾区,因为这些人,眼高于顶,对和自己条件差不多的,自然看不上,条件比自己好的,还不一定看上她呢?盖男女找对象,有个规律:男的总是往下找,找年龄比自己小的,条件比自己差的,几千年的文明熏陶,觉得找个媳妇比自己强,自己还怎么在哥们目前抬起头来?两口子在一起说话没底气;女的总会往上看,感觉找个比自己差的,哪怕和自己条件差不多都不行,就是自己吃亏了,回娘家怎么和邻里、闺蜜炫耀呢?而自身条件越好,比她条件好的自然就少,其选择余地就小,找起来就困难,而这其中的少数人,一直不肯降低标准,走着走着年龄就大了,其中一部分事业心特别强,这也是她们条件优越的原因,可能一直没时间谈恋爱,可是等转身一看,身边的同龄人都开始遛娃了,而自己还待字闺中呢。
在体制内,则呈现出一种阴盛阳衰的现象。一般说来,大学里的女孩学习更努力,更成熟,所以在考取的公务员、事业编、国有企业等岗位中,女孩所占的比例更大,往往十个里面占到七八个,特别是教师队伍里,阴盛阳衰的现象更明显,男孩一方面考不过女孩,另外有些人志不在此,希望到有挑战性更强、收入更高的行业发展,所以在体制内的男女比例也是失调的,每每考进一个男孩,马上就被盯上,很快就被人抢走了,而体制内的女孩,也有种优越感,很多轻易不肯下嫁,也会造成剩女较多,这种剩女,我感觉她们一直自我感觉良好,叫“圣女”也无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