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和闺蜜聚餐。席间聊到女儿小升初问题。闺蜜和先生都是外地户口,在北京工作,户口一直没有解决,年轻的时候没有忧患意识,错过了最佳的落户机制。女儿3岁开始就给婆婆带回老家了,想着未来高考还得回老家考试,就索性回老家上小学了。所以女儿一直是公婆带着,但是还有一年就小升初了,公婆表示:希望他们夫妻自己带孩子,因为二老年龄已经70多了,一方面是学业辅导不了,另一方面是孩子青春期,觉得跟父母还是好一些。
闺蜜和先生一直在北京奋斗,夫妻二人未来会继续在北京。可是孩子怎么办?夫妻陷入了痛苦和分歧中。闺蜜说:“后悔孩子给父母带,忍受母子分离的痛苦太难受了。还因为自己的无能,让父母承担自己本该承担的角色。”在未来孩子初中的选择上,她先生主张在河北燕郊购房附近上初中,这样就又可以和孩子在一起,还可以解决孩子的上学问题、高考问题。
闺蜜认为女儿的英语好,而且女儿之前查北京的民办学校,对北京海淀外国语学校特别感兴趣。但是北京海淀外国语学校,只有初中学籍,没有高中学籍,主要是为北京孩子和出国留学的学生做准备。费用在每年25万左右。6年150万还不止。但是闺蜜觉得可以试一试,努力拼搏一下。希望给孩子最好的教育,不希望自己有遗憾。好的平台发展会更好,外国元首来了都去北大、清华,不回去二线的城市大学,咱们小时候,梦醒是北大、清华,你知道北京四中、清华附中等,他们的梦想是什么么?是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闺蜜说的相当的激动,语速超平时快了20%。
我说:你认为好的标准是什么?
闺蜜说:我很在乎孩子的人格发育和精神成长。要她只和自己比,不要和别人比。我很尊重孩子的意见,从来没有为学习、成绩批评过她,但是女儿有点怕我。这次成绩考的不好,老师说她考试不稳定,测试的时候100分,可是考试却是80多分。
我说:你没和她聊聊么?
闺蜜说:聊了啊,就是不说话急死我了。
我说:你都说了什么啊?
闺蜜:我就说,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谁也不会跟她一辈子,让她自己要对自己负责。不要和奶奶说话有情绪,将来奶奶走了,她该后悔了。
我说:她什么也不会说!
闺蜜:你怎么知道的?
我说:你和先生3岁后就没怎么带她,十多年你们没管人家,人家活的很好。在这个过程里,爷爷奶奶只能让她吃饱、穿暖,心理建设都是她自己完成的。这个时候你们的大道理对他没有作用。甚至反感。她不是怕您,是不知道如何和你相处。而且在我看来,你是为了不让自己有遗憾。满足自己、完成给女儿搭建这个平台的过程。我的话难听些,什么是好的标准?去好学校就是标准么?个人认为:你女儿怎么想的才很重要。
闺蜜稀了哗啦的掉眼泪。
闺蜜: 那怎么办?
我:最早的海淀外国语学校是你推荐给孩子的?(闺蜜点头。)你看你说的话,都是在给孩子压力,她不会和你说实话,她现在的努力都是怕你失望。她有点缺爱,建议你多陪陪孩子、多说你多么在意、爱她,你希望她开心。多陪伴她,心近了,就好沟通了。否则就像我的表妹:从小别人家的孩子。小时候父母没操过心,长大了父母操碎了心。
闺蜜稀了哗啦的继续掉眼泪。说:@我自认为自己做的不错,你今天的话让我看清了自己。”
北京,为了达到优秀人才目标引进的原则,排除外地人人,一直限制着不符合条件的人员离开北京。像闺蜜这种情况很多,有的为了孩子已经回到老家就业了。还有一些就像闺蜜这样坚强的忍受着骨肉分离,孩子成了留守儿童。问她为什么不回去,闺蜜说,辛辛苦苦拼搏的都在这里,不甘心回去,如果回去所有都得重新开始,代价太大,已经不适应老家缓慢的生活节奏。却只能牺牲孩子。闺蜜一直对孩子非常愧疚,所以不曾批评过孩子,我建议说:“还不如你批评孩子,让她哭出来,做的不好,你要是骂了,也就扯平了。”
突然想起一句话:“只有用心体会孩子的感情,理解他们此时此刻的想法,努力融入孩子的生活,才算得上有质量的陪伴。
如何能做到深度陪伴呢?几点供大家参考。
一陪伴孩子时拿出120分的努力来陪伴孩子。观察孩子喜欢什么,一起玩游戏,踏青、旅游、看书、做手工,亲近大自然、只要孩子喜欢的、开心的,一起去完成。
二是深度陪伴不是24小时在一起,你干你的,我干我的,嫌弃孩子烦人,给个手机、游戏机、电视让孩子自娱自乐;更不是孩子玩,您在旁边刷微信。
三是美国著名家庭教育专家约瑟麦道卫博士说:“时间是衡量爱的标准,接纳、赞赏、关爱孩子,都需要时间”。陪伴是最深沉的爱,最长久的告白。
我们做父母的都是边做边学。没有一门课教育我们如何做好父母。一个家庭,孩子培养成人,负责、大方、健全的人格,这是我们的责任。你才会真正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