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关村二小校园欺凌”事件持续升温,先来回顾一下事件原委。
被欺凌的是一位四年级小男生。一次上厕所的时候,两位同班同学跟进厕所戏弄他,其中一位将混有尿液与厕纸的垃圾桶扔进他所在的隔间,正砸在孩子的头上!
孩子害怕、难过、难堪,一身的恶臭更让他恐惧。他流着泪,于11月的天气,在冷水管上冲了好久,确定没有臭味后,用红领巾擦干,尽量装作若无其事地赶去操场检查做操情况——孩子是班级体委。
回家后,母亲在孩子断断续续、泣不成声的哭诉里,还原了这个不堪回首的经过。然后,开启了以母亲为主的维权之路。
2.
维权之路坎坷堵心。
两个孩子虽然供认不讳,但围观的那个孩子的母亲却掷地有声地强调自己孩子没动手,因此与此事无关。
班主任老师深感惊讶,将此事定性为“一个过分的玩笑”,并质问孩子:这么大的事怎么不早告诉我?间操那会儿看见你没什么不对劲啊?
然后,“说服教育”在那两个孩子看来无关痛痒,接下来在老师不知情的时候继续挑衅这位受委屈的孩子。
后来,校方约谈这位母亲,婉转请她放弃包括“处理施暴孩子、家长道歉与赔偿治疗费用”在内的诉求。而且,三个孩子之间在“被和谐”——老师要求他们频繁在一起玩耍,并上传照片到班级群里彰显和谐。
而这位受了委屈的孩子,已被医院诊断为“急性应激反应”,表现为中度焦虑,中度抑郁。
3.
整个事件令人愤慨。看到评论里大多数意见为以暴制暴,或家长介入,直接恐吓那两个施暴的孩子。也有微弱的声音说,这场悲剧可能源于这位母亲的过度保护。
同为男孩的母亲,我认为,面对校园霸凌,要防患于未然。
校园堪比丛林,这么说毫不夸张。因为人性的种种弱点会在自控力弱的少年儿童群体中真实、毫无伪装地上演。相信每个人都经历过或目睹过校园欺凌现象。
这场不断发酵的事件里,那位没动手的孩子是真正的恶者,是不是他策划的这场事件不得而知,但他面对询问时的镇定,以及他母亲的态度,都告诉我们这是一个有攻击人格倾向的孩子。他不仅之前恶意起外号攻击受害者,在此事之后,也还在以胜利者的姿态数次挑衅受害者。
这种有攻击倾向的同类,生活中并不罕见,只不过攻击的方式不同而已。
那位动手扔垃圾桶的孩子,在被老师询问时表现出的战战兢兢吭吭哧哧足以表明他可能“有贼心,没贼胆”,很可能就是跟着起哄的。
这种有恃强凌弱倾向的同类,生活中也不罕见,也许渐渐演变成单位位高权重的领导的跟班、随从、马仔。
即使校园里碰不到这样的奇葩,走向社会迟早会遇到。因此我们要做的是,教育孩子碰到此事如何应对,积极防备可能发生的校园霸凌,这样可能就不会出现如此揪心的结果,至少那个受委屈的孩子,不至于因此耽误学业耽误成长。
4.
最该得到大家关怀的那个孩子,我小心翼翼地做个分析——毕竟孩子很受伤,家庭也很受伤。我无意伤口撒盐。
不知道这位母亲是否像我一样曾经这样教育孩子:要和小伙伴好好相处,不要因为小事计较,要大度一些。
这样说,无可厚非,但是孩子受认知能力所限,还不会在落实的过程中甄别小伙伴的居心,因此,可能事事都会以你的箴言为行动指南:宽容忍让、吃亏是福与人为善。于是,这就给那种有攻击倾向的同学实施欺凌制造了认知背景——嗯,这个孩子好欺负。
我家孩子在我那样”宽容忍让“的教育下,在朝我希望的”谦谦君子彬彬有礼“的方向发展——然而,这只是我的一厢情愿。
也是在四年级,孩子在班里那位”惹事小金刚“的频频骚扰下,一直表现出一种被动的、受压抑的状态。终于有一天,和小金刚痛打一架,双方都挂了彩。虽然这件事情在老师看来,终归是反面教材,但是,从此,那位小金刚再也不”骚扰“我家孩子了。而我,就是因为这件事,才开始深刻的反思:不是什么事都让孩子忍让,该出手是就出手。不然,长期压抑心理难受,而且,恶人总有一天会得寸进尺。
那个有攻击倾向的孩子之前就实施过语言暴力,如果他早就遭到过受害男生或者其家长的反对或明示,也许会有收敛,也许就不会有今天这样不堪的事情发生。
孩子的路,只能他自己走,有些挫折必须得经历,因为阅历与经验就是在尝试中积累的。但是这挫折的强度必须是孩子可以承受的,像这个带有强烈侮辱性质的事件,莫说四年级孩子,就是初中生高中生,也未必能消化得了。
希望每位母亲都能艺术地教育孩子甄别小伙伴之间相处的氛围、性质,在低强度的事件中锻炼自己处理此类问题的能力,以便一点点长出强壮的翅膀,翱翔社会。
在此支持那位母亲,也希望孩子早日恢复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