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思维导图”的概念,我一直很陌生。直到今年4月份,因与互加计划结缘,经过不懈的努力,得以去往北京师范大学参加专业研修,我才第一次领略了它的神奇。
记得那时是宋萑教授的《乡村教师的课程建设》,由于我去的比较晚,只能坐到后排的座位上,宋教授在讲到校本课程开发时,尝试让我们分组探究地方特色的深层次内涵。孤零零的我,只能厚着脸皮蹭着郭亚楠老师的一个人的双人桌,我们临近的几位老师凑成了一个小组,第一次在专业师范院校毕业的郭老师笔下见证了“思维导图”——这一神奇事物的发生。
它真是的是很实用、很有效的一种思维工具,可以把我们所有人头脑风暴产生的关键因素组合起来,按照一定的分类加以细化整合。刚开始丝毫没有任何头绪的地方课程开发,在她的引导下初有成效,渐渐地变成规模化、系统化、专业化的可供实践借鉴的直观方案。
后来在“兴成长计划”中听了一些课程后,从简单线条勾勒的尝试,到后来情景模拟构思的探索,一步步的适应了那个可以很快捋顺自己零散思路的秘制良方——“思维导图”。它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它能充分运用左右脑的机能,利用记忆、阅读、思维的规律,协助人们在理性与感性、逻辑与想象之间平衡发展,从而开启人类大脑的无限潜能。
我校的白子义校长也在暑假期间曾飞往广东工业设计城,参加为期5天的伊飒尔榆林公益助学教师培训,系统学习了思维导图的构建与价值,思维导图对于他们来说是个新鲜内容,但它对于生活的梳理,与学习的助力都有着莫大的优势,受训结束后,他当即表示要把学到的先进教育理念带回学校,帮助学校的教师提升业务水平,更好的教育孩子们成长。
在开学前的全体教师会议上,白校长拿出了自费购买的思维导图本及12色秀普马克笔,他郑重的对我们每一位老师说:“我今年暑假去广州培训的是思维导图,苗老师今年暑假也在CCtalk中也学过这方面相关的课程,相信我们会有共同认识,就是发现这个工具很便捷、很人性化,可以使我们日常教学思路更加清晰。这学期开始,咱们的老师备教案,我给他们两个选择,一是备老教案,一板一眼的书写;而是思维导图教案,重难点更容易掌握,通过图文的表达更具形象力”。
作为从事电教工作、负责学校互加计划项目的我,当即表示会用思维导图教案,因为我本来就不是循规蹈矩的人,一板一眼的记录没有灵魂的体现,没有精神的内涵,我喜欢富有创造性的工作,喜欢每一次未知的开垦,在知识的海洋里展现着激情而又独特的姿态。其他老师也许是对传统教案备案繁琐的抵触,也都在尝试着这种新的备课方式。
时间真的过得很快,一转眼两个月就已经过去了。昨天我校收到了子洲县教研室发出的这学期期中测试的通知,为了了解各位老师的教学进度,学生学习的课堂反馈,教务处于今日集中对本学期中期阶段,全体任课教师的作业、教案进行了检查。
这次检查不同以往,除了常规的作业、辅导书等围满会议室的大圆桌外,还在角落的桌子边整齐的排列了一排排新颖的教案——这就是我在上文提到的思维导图教案。我是个自恋的人,所以我每次备课都会在朋友圈显摆一番。但是,其他老师的思维导图很多却是第一次见。
当我一一欣赏时,那一幅幅导图就像一个个艺术品,陈列在我的眼前,沉醉于我的心间。每位老师对于教学都有不同的认识,对于学生课堂都有不同的见解,它表现在一点一划之中,掺杂着那份永不退色的信仰。
通过思维导图,我发现我们的思路更加开阔,心思更加有针对性,对于课程的表现力,更加拿捏有度。跟传统教案不同的是,学生有了更多拓展性的思考,更符合新课改课本对于课堂教学的定义。
今天还发生一件“大事”,下午在互加计划阿福童财商课上,高年级全体学生汇聚在一起,画出了人生中第一张思维导图,内容围绕“愿望”展开,如何走好脚下的每一步,实现这个看起来比较不切实际的想法。孩子们发动了思维小马达,或是讨论着,或是沉思着,就算是平时比较顽皮的学生在这一刻也无比认真,他们把这张小小的一张思维导图当成人生的起点,规划着那个不曾降临的未来世界。下课了,思维导图上的痕迹还在继续,因为你一旦对自己较真,就算是时间也得小心退让。
思维导图,就是让我们老师把心中对于教育教学的想法一步步落地,让课堂逐渐变得有趣。它没有固定的模板,却有一颗不安分的心,在无人注目的角落摸索着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