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段子说:当你怀疑你的对象出轨的时候,TA肯定出轨了,就算现在没出轨,以后也会出轨。
虽然只是个段子,但也有迹可循的。
当你紧张对方会出轨的时候,你肯定会谨小慎微地观察着他的一切,或者紧张兮兮的询问,TA还爱不爱你,有没有出轨这样的问题。
你越紧张,越小心,越让对方感觉不舒服,对方可能能忍受一天两天,但时间长了,肯定会受不了,迟早都会离开的。
不管对方是不是出轨离开的,在你的心里,你都会认为对方不爱你了,对方肯定爱上别人了,所以对方肯定出轨了。
这就是认知带来的偏差。
有这样一个实验。
专家们叫来了2000个特别了解星座决定命运的人,就是干占卜工作的人,观察他们的性格是否符合星座性格。
观察下来,他们的认知和性格是特别符合自己的星座性格的。
又招来了1000个一点都不了解星座和性格的孩子做实验,发现他们的性格和星座性格完全不同。
那两千个人就不服气了,认为是他们太小,对自己性格的定位不准确。
专家们就又找来了一群,对星座懵懵懂懂,有了解,但又不甚了解的人和专业认知,和不专业的人,再次进行观察,发现。
对星座有了解,且了解的越深,就越符合星座所描述的性格特征,对星座不了解,或者了解的浅的人,性格就更加多元化,跟星座不符合。
这个实验,是我在《拆掉思维的墙》里看到的。
就是想要表明你的认知,决定了你的性格,而你的性格决定了你的命运。
所以,你认为自己能成为什么样的人,就能成为什么样的人,因为你带着这样的认知,只能看到那样的世界。
因为眼睛是最会骗人的东西。
不信你想想,看一本书,每个人都会看到不同的角色。
这和1000个人会看到1000个哈利波特还是有一点区别的。
就拿最经典的小说——《红楼梦》来说。
有人看完红楼梦很怜惜林黛玉,觉得她命真苦,她的爱真纯粹,她整个人都好天真,好浪漫。
但是不喜欢这个角色的人,就觉得她好矫情,都不知道争取,只知道哭,什么心思都得靠别人来猜,自己说出来会死吗?
别说,这就是我第1次和第2次看红楼梦的心路历程,第1次看就会为她落泪,会觉得她好可怜。
第2次就觉得她好矫情,怎么只会哭,什么都说不出口。
第1次看是我上初中的时候,第2次看是我上高中的时候,不同的心路历程,不同的认知,让我对这个角色有不同的看法。
当我大学毕业后又看了一次,对这个角色又有了新的定义,不是一刀切的觉得她好可怜,或者一刀切的觉得她真矫情。
而是深层次的分析她的性格,她的命运,是什么决定了她最后的悲剧。
她本性也应该是一个活泼浪漫的小姑娘,可是 她家破人亡,只能投靠舅家,人在屋檐下,还是一个出生于文人世家的千金小姐。
但凡她不是出生在文人世家,而是出生在武夫之家,都不会有那样的林黛玉。
就像最近我还挺喜欢看的《周生如故》里的十一一样,她也出生于文人世家,没办法不顾及世人的目光。
我喜欢看这部剧,最主要的一个原因是终于看到了一个世家千金小姐,该有的样子。
有太多的古偶剧,让这些世家小姐们打打闹闹的,不是耍小聪明,就是在撒娇。
但凡对历史有些了解就知道,文人世家的小姐们,礼仪规矩有多么严苛,怎么可能会允许她们大步走路,大声说话,随便拉着人袖子撒娇。
从小的认知和影响,让他们干不出这样的事情。
所以十一和小南辰王之间的发于情,止于理,才让人看得那么感动。
扯远了,再说回来。
所以,我只想表达,命运不是上苍决定的,而是受你的认知影响的。
有一个提醒我们注意心智模式的故事:
安东尼和克利欧佩特拉被发现死在埃及一栋别墅的地板上,现场附近有玻璃碎片,唯一的见证者是一只狗。
他们没有中毒迹象,身上也没有血迹。
请问他们是怎么死的?
答案是:安东尼和克利欧佩特拉是两条金鱼,它们的鱼缸被狗打破了。
是不是挺荒谬?
可在我们的心智模式中,会默认“安东尼”和“克利欧佩特拉”是两个人,玻璃碎片应该是刺死人的东西,但是现场又没有血迹,是说不通的。
但当你打破思维定式,不把名字局限在人的身上,就会豁然开朗。
因此,作者在书中写到:
我希望更多人成长为自己的样子,更多人在被命运划定的路线上埋头行走时,被思维之墙挤在生命的狭小胡同里面的时候,能够停下来思考,然后打破生命的局限之墙,抬步离开那条别人设定的“光彩大道”,走向属于自己的生命之路,在世界上留下属于自己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