靴鞋
戏曲舞台各表演行当的演员所穿各种不同类型和样式的靴、鞋的统称。在传统粤剧戏班中,它属于杂箱管理与存放。它是在古代靴鞋的实物形态基础上,按照舞台表演的需要,加以美化装饰制成。其种类包括:高靴、靴仔、战靴、文生鞋、打鞋、草鞋、绣花鞋、船形鞋、燕尾鞋、单趾鞋及各种特制的异形靴鞋。
靴鞋的颜色既有与戏服配套的(如战靴、文生鞋、绣花鞋),也有单色(黑色)。制作料材通常底部用牛皮、木、胶皮、纳布等,鞋面与靴帮则用棉布、缎或软皮等。传统粤剧演出不同的表演行当、不同的角色选择穿用不同的靴鞋,在戏行内有较严格的规矩,不容混淆出错。
打鞋
其样式与草鞋相近,薄底、圆头、底部是用牛皮或线胶制成,鞋面用白色帆布缝制,加黑缎间边,鞋头和鞋后睁通常绣有“猪鼻云”图案,在鞋后睁处,缝上一条彩色绸带绕前系绑于鞋面上。因穿着此鞋的角色多参与戏中打斗场面,故称“打鞋”。打鞋方便轻巧,便于武场演员在舞台上翻跟斗和开打,多为五军虎、六分等武场行当的群角穿着。

高靴
京剧称“高方”。厚底、方头、高帮,其底部较其他靴为高,故称“高靴”。靴面和靴帮用棉布或缎制作,一般都是黑色,故粤剧戏班也有称“黑高靴”。底部是用牛皮胶将一沓元宝纸逐张粘连加力压制,再在底部加一块牛皮,用牛筋线纳成。底高一般3厘米(旧例称一寸)至10厘米(旧例称三寸),也有演员由于身材的缘故将高靴底加厚至11厘米(三寸半)或13.5厘米(四寸)的。颜色是白色,为生脚演员穿用。

文生鞋
其制作样式和材质均与高靴相似,但没有靴邦,而且鞋面多绣花纹图案。此鞋多是给小生行当演员在戏中扮演文士、秀才等读书人的角色穿用,故称“文生鞋”。
文生鞋按鞋面绣花的图案及鞋头的形状,又可细分成两种样式供戏中不同角色穿用。一种是鞋头呈圆形,鞋面绣如意头或万字图案。多选用赭、灰、蔽青等较沉实的颜色,鞋底较薄(一般只有2~5厘米),多供戏中年纪稍大的老学究、账房先生、商店老板,或是由夫旦扮演白发苍苍的老夫人等老成持重的角色所穿。另一种是鞋头呈方形、鞋面颜色较鲜艳,一般须与角色的戏服颜色相协调、并在鞋尖上钉缀一件直径约为6~10厘米的装饰物,外表颜色及图案与鞋面相同,内包一团棉花作充塞物、其作用与旦脚所用绣花鞋鞋头的鞋穗一样,只作为鞋的装饰,鞋底高度按演员需要而定,一般为6-12厘米,多供戏中青年书生,或公子、少爷等角穿用。

绣花鞋
其样式是薄底、圆头,底部是线胶或牛皮,鞋头配一簇彩穗,鞋面用棉布或缎料制成,因在鞋面绣花作装饰,故称“绣花鞋”。是戏中夫人、小姐、丫饕等中青年女性角色穿着。也有演员为使自己在舞台上更显身材高挑,便加高鞋帮,放入海绵或软木垫高鞋底,变成厚底绣花鞋。

战靴
其样式为薄底、圆头、高靴帮,底部多为牛皮或线胶,靴面、靴帮用缎制成。粤剧的战靴与演员所穿戏服(多为大甲、扣仔、蟒)的颜色、图案、花纹相配,另外有云头靴、虎头靴等样式,这些则属厚底靴。因为穿此靴者多为戏中武将之类的角色,需要参与剧中战斗场面故称“战靴”。

草鞋
早期粤剧的草鞋,是借用生活中的实物拿到舞台上穿用。鞋的整体都是用禾秆草编织而成,故称“草鞋”。另有用芒草编织,又称“芒鞋”。草鞋是给戏中贫穷百姓、和尚、头陀或山贼、流寇等角色穿用。

跷
一种特制的旦角表演用鞋。传统粤剧旦角踩跷表演在舞台上穿着跷鞋,以模仿封建时代妇女扎脚(缠足)。跷鞋有广东跷和上海跷(也有称“京跷”)两种:上海跷鞋相对广东跷鞋大,跷套木板较短,演员穿上时脚尖可直接接触到地面;广东跷鞋较小,跷套木板较长,演员的脚尖只可抵着木板在舞台上表演,练习和演出时难度更大。

粤剧艺术是世界级非遗文化,作为舞台表演的重要辅助部分,戏靴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传承!一双好的戏靴能帮助演员全情投入演出将其表演韵味发挥到极致。戏靴的精美舒适,让演员足下生辉,让粤剧引人入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