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剧文化——服装(二)

       海青,戏服。京剧称“折子”。是粤剧舞台生脚穿着的便服。斜领,大襟,长及足部。腰身两侧有开叉,阔袖口,有水袖。

       根据海青上的花纹图案,可分为花海青和净身海青两类。在海青前后幅上绣有花纹图案的,颜色选用正五色和间玉色的称“花海青”;一般是戏中的公子、少爷等角色穿用。净身海青是采用或蓝或黑或古铜等单色,且无绣花图案,一般是戏中家人、落泊儒生、穷秀才等角色字用。

       京剧也有海青的戏服称谓,它是单指为戏中家丁所写的,粤剧称为黑海青的戏服。穿着花海青多戴配旁福濡巾、足踏文生鞋。字着净身海青则要求峨黑包巾、字黑高靴。如果是剧中侠客武士字海青,为了表示威风豪迈之气。往往用左手执着海青的前幅,向左打开(内穿座马),表演身段,这样的字戴样式称为“大海青”。为此很多海青在前幅村里也绣上与之相配套的花纹图案,达到里外协调,以作装饰之用。

       ,传统戏曲中龙袍、蟒袍的简称。模仿明代蟒衣制成。在明代,蟒衣是皇帝的特赐品。其式样为四领大襟,宽袖,袖裉下有摆惺,绣有各种蟒纹。单蟒面都斜向,坐蟒则面正向,尤贵。

       中国封建社会,服装色彩的等级制很严格。如唐初尚赤黄,“天手袍衫用赤黄”,禁止官吏百姓服赤黄。百官衣冠九品制,每品还有正从之分,按法定品级,非其人不得服其服。明代文武官员的公服,也依品级而定:“一品至四品绯袍,五品至七品青袍,八品九品绿袍”、 “民间不许用黄”《明史舆服志》。

       这种等级制在戏曲服装上也有一定的反映。以蟒袍为言,明黄色蟒始终为帝王、后妃专用,五爪明黄蟒则为皇帝的龙袍。

       蟒袍最初有五色:红、绿、黄、白、黑,即后来的上五色;至清末又增加紫、粉红、湖色、深鱼、秋香或古钢色,即后来的下五色。十色蟒称“双堂蟒”。大衣箱备男蟒十件,女蟒五件。里也绣上与之相配套的花纹图案,达到里外协调,以作装饰之用。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